空灵天象与血色大地的交汇
——评宝树中篇科幻小说《天象祭司》
□ 星 河
玛雅文明的突然消逝始终是一个难解的历史谜团,这是宝树中篇科幻小说《天象祭司》主题的立论基础。
一般认为,科幻文学主要指向未来,其实也有一类指向过去。这类作品,除了关注时间旅行和逻辑悖论,还有一部分涉及历史重塑,被称为虚构历史或架空历史,即对历史上某个时间点、某个事件进行文学化重述。这可以是对某段确定历史的重新定义,也可以是对某段未经记载或有争议的历史迷雾给予假设性复现。《天象祭司》显然属于后者。
这部作品通过13篇残卷,描述了历史上玛雅地区文明复杂的矛盾纷争,及天文学发展中的观测与预言。通过与脆弱的生命、蛮荒的征战,以及无理性的对抗和仇视相比较,映衬出宇宙间自然规律的永恒之美。主人公的坎坷经历,不是要告诉我们人类文明“应该”怎样,而是向我们展示了文明早期历程的残酷现实。作品涉及文明与野蛮、正义与邪恶、善良与残暴等,但主人公的思考超越了这些概念,超越了所谓“应该”,最终达到一种大彻大悟。值得一提的是,经典文学作品有时会表现出一种经年思考后的顿悟,却鲜少反映这种来自缜密推理后出自科学视角的领悟。
具体来说,该作品采取了一种递进式的思考。一条线是对天体运行的思考,包括最初的“日心说”萌芽、男主对彗星周期的测算、女主对大地即行星的判断,以及敌方领袖有关天体规律与人类文明没有丝毫关联的宣言——这种思考已经具有了哲学高度。
另一条线是对社会文明发展路径的认知——面对天体的运行,回看各部族当初为了利益而征战、为了情感而复仇,似乎都变得不再那么重要,甚至在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上,宿敌都变成了朋友。遗憾的是,所有这些思考都因灾难的到来戛然而止,令人扼腕——彗星来袭造成地震并引发海啸,摧毁并彻底荡涤了玛雅文明的一切痕迹,从一个侧面解释了这一远古文明未能发展至今而消逝于历史长河中的原因。
文中融入的科技知识也清晰精准,包括对于游星(行星)、流星、羽蛇(彗星)等天体运行的描写,都是针对当时的自然现象,通过主人公的思考,给予了符合当代科学的解读。有些地方描写得非常细致,比如撕裂的彗星——这是彗星接近太阳时的一种常态,比较著名的有1965年的池谷-关彗星,就是在掠日时被巨大的潮汐力撕成三块。
作品文本通篇十分耐读,其他方面也有不少可圈可点之处:清晰的逻辑链条、完整的故事线,以及前述递进式的思考路径,加之细腻的描写、对情感的注入等。就文本而言非常完备,阅读起来也相当流畅。
当然,作为一篇科幻作品,假如作者在叙述时紧张感再强些,开篇的节奏再快些,人物性格再鲜明些,也许会使这篇作品的阅读体验更好。
(作者系北京作家协会专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科幻文学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