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兀鹫:唯一以骨为食的鸟类
来源:科普时报 2022-06-17

在动物世界中,珍稀少见的它,看似威猛凶悍,其实有段黑暗的童年。它除了体型硕大、嘴下吊着一撮黑色胡须之外,飞行能力与飞行技巧也超强,尤为特别的是它喜欢吃食新鲜骨头,有将大骨头破碎的独创方法和吞咽及消化的特殊功能,它就是世界上唯一嗜食骨头的鸟类、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胡兀鹫。

胡兀鹫,俗名又叫胡秃鹫、大胡子雕、胡子雕、髭兀鹫,不管是学名还是俗名的得来,都源于它嘴下吊着的那一撮乌黑的胡须。它体型硕大,体长达1—1.4米,体重约3.5—5.6千克,主要栖息在海拔500—4000米的山地裸岩地区,最理想的栖息地是草原、冻原、高地和石楠荒地等开阔地域,海边和内陆的岩石或悬崖之中也是其喜欢的栖息之地。其分布广泛,最为常见的是西藏及其附近地区。

碎骨独技,90%食物来自骨髓

胡兀鹫的食物主要以大型动物尸体为主,尤其喜欢吃食新鲜的尸体和骨头,也吃腐尸。水禽、雉鸡、鹑类和野兔等小型动物有时也会成为它的捕食对象。然而,它最喜欢、也是最主要的食物是裸骨。

胡兀鹫具有特殊和富有弹性的食道,可一次吞下长25厘米、粗4厘米的骨头。对于更大的骨头,它有着独创的高空抛碎技术,即叼着大骨头飞到50—100米的高度,找到悬崖上的斜坡或岩石区,瞅准机会将骨头抛落下去,碎成可以吞咽的大小骨头进行享用。当然,它们最喜欢享用的是“粉身碎骨”的骨髓。研究显示,骨髓是胡兀鹫90%的食物来源。

吞下去的骨头如何消化?这要从胡兀鹫的胃功能说起。一方面,胃里有一种细胞,能够分泌释放大量的盐酸,在胃液中形成酸性物质,可以轻而易举地溶解骨头,并将其转化为蛋白质,这就如同汽车蓄电池中的电解质,但它的功能更强大。另一方面,胃在24小时不停地工作。许多其他猛禽的胃通常每天工作3—6小时,而胡兀鹫的胃却是24小时都在工作,如此不停地消化吸收,保障了它吃尸骨比吃同等数量的肉获得的营养还充足。

飞行出众,善于利用上升气流

胡兀鹫的翼展为2.3—2.8米左右,飞行在空中犹如一架小型航模。

胡兀鹫的飞翔能力与技巧尤为出众,既能高飞,又能低飞,还能进行长时间的飞行,有趣的是飞行时常能发出一种笛哨声。高飞通常指的是飞行高度超7000米,但在喜马拉雅山,它甚至能够飞越超过8000米的山峰。低飞则是贴着地面快速飞行,离地面的高度仅为3—5米。长时间飞行说的是一天飞行9—10小时。

之所以如此出色的飞行,一个重要原因是,胡兀鹫善于利用上升气流。在它飞行时,能巧妙地进入气流中,随之持续升高,翱翔到更高、更远的地方,并借用上升气流这一自然能量,可以轻松飞行,持续几小时的飞行也不会体力透支。那种笛哨声,是由于翅形尖鼓动两翼时与空气摩擦而发出的。贴着地面飞行,是借助尾羽的活动和初级飞羽的微微颤动来实现。

黑暗童年,实为自相残杀

在世界鸟类繁衍史中,绝大多数鸟类是春季或夏季发情交配,而胡兀鹫的繁殖期却是在冬季,通常是在12月到翌年的5月,孵化约需55—60天,一般是由雌鸟承担,1月份是雏鸟破壳而出的高峰期,雏鸟4个月后离巢,但不会离开太远,还要雌鸟继续再喂2个月。

雌胡兀鹫一窝产卵多是两枚,破壳而出的雏鸟,童年并不那么美好快乐,所面临的是难以预测和避免的生存淘汰,这种危险的造成并非是外界的强悍者所为,而来源于自己兄弟姐妹中的强者。

在两枚卵中,其中一枚先孵出雏鸟,另一枚要晚于7天左右才孵化。与晚出生的雏鸟相比,早出生的雏鸟不仅个大强壮,又有力量。因此,早出生的雏鸟靠这种天生优势,不断排挤打压另一个小雏鸟,包括争夺食物、生活空间等。特别是在食物极度短缺时,早出生雏鸟就要杀害另外一只小雏鸟,并以此为己充饥,这就是雏鸟的童年,实际上小雏鸟只是大雏鸟出现意外时的替补。



相关文章
许焕岗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专家简介
许焕岗,1950年10月河北沧县生人,1968年入伍,历任新闻干事、秘书,《华声报》记者、办公室主任,北京市委办公厅机关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机关党委书记,北京市市政管理委员会党组成员、纪检组长,2008年加入北京作家协会,同年加入中国科普作家协会。著有《风雨历程》《柯华大使的外交生涯》《同在一个地球上——动物知识与趣闻》《神奇动物大救援》等。荣获冰心儿童图书奖、教育部“全国中小学科普校本课程首选读本”、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保科普创新奖”二等奖等。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