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开始,我带学生开展了“抗击病疫”主题的语文创意读写活动,活动方案中有一道笔谈题是这样设计的:
阅读医学论文《从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及其防治工作中引发的几点思考》。这篇论文中,作者对当时非典型肺炎疫情及其防治工作相关的一些问题做了一系列深度、全面、有前瞻性的思考。
“经过抗击非典的洗礼,我国公共卫生事业得到更多的重视和支持,大大提升了我国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钟南山院士语)那么,从2003年的SARS疫情到今年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间经历了17年。请你结合医学论文《从非典型肺炎暴发流行及其防治工作中引发的几点思考》小标题所提出的分论点中的一点或几点,阅读有关此次疫情的正规报道,从中遴选实事论据,结合实例阐述:在这17年中,我国对新发突发传染病的应对能力有哪些显著提升?还存在哪些问题?
这个题目的设计思想不只是带领学生阅读科技类文本这么简单,还蕴含着我对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的认识与思考:重大疫情之下,暴露了科普教育存在着哪些问题或短板?
我遴选的这篇医学论文发表于2003年SARS疫情结束之后,作者从八个方面展开系统性的反思,其中“必须正视生态失衡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威胁”“提高全民健康意识和健康素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这两个方面的论述与科普工作直接相关。在文中,作者以医务工作者的专业视角,归纳了SARS疫情中所暴露的科普工作的三个问题,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三个问题是:
一、缺乏必要的投入,包括人力、资金。大部分科普工作仍旧是小打小闹,缺乏力度,因此收效不大。二、科普宣传不够系统。提高人民健康意识水平是一个系统工程,既包括普及防治各种疾病的常识,还包括改正各种不良习惯,培养良好生活习惯,而且还包括提高文明素质,建立良好心态,这些都需要统筹考虑。三、科普宣传缺乏长远计划,多为短期行为。应当持之以恒,让各种文明卫生习惯渗透到日程生活中,成为一种自觉的而不是外界强迫的行为。
关于对科普工作问题的反思,《SARS十年回响:中国呼吸界的情感与思考》一书中有若干篇论文都提及了。我思考的问题是:从2003年SARS到2020年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暴发的17年间,问题解决了多少?
答案不言自明。如果把现状当做对长期以来科普工作的检验的话,客观地说,尽管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资金,科普工作者做了相当多的努力,工作有了推进,但上述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很严重。此非虚言——这次疫情暴露出来,很多人依然没有良好的卫生习惯,许多地方存在着滥捕滥杀、贩卖野生动物,无度摄食各种山珍野味的恶劣行为,一些人甚至到了无所不吃的地步……
当下疫情中暴露出来的种种问题,追根溯源,不能不说也与教育缺位相关。如何加强面向公众的科普教育?我认为,路径之一就是充分利用好中小学的教育阵地,加强青少年儿童的科普教育。在以往的专栏文章中我曾提出“语文教学,应立足于时代发展和国家建设的需要,提倡提升学生科学素质贯穿全程‘不断线’”;我还提出过科普科幻作品必须经过“转化”与“活化”才能真正进入中小学课堂。然而,在疫情之中重新审视“中小学阶段如何更好地开展科普科幻教育”这个问题,我又有了新的认识,那就是“科普科幻教育还须深化”。
在与一线语文教师长期、广泛接触的过程中,我发现,老师们对统编教材规定的必读书相对重视,组织学生阅读落实得比较扎实;而教材推荐自由阅读的整本书的教学,则几乎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究其原因,一方面,教学被应试所累,师生整天忙于应对考试,要么没有时间读书,要么考什么读什么,不考则不读;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教材推荐自由阅读的整本书“教什么”和“怎么教”知之甚少。例如,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我多次询问学员老师,是否带学生阅读了《星星离我们有多远》《寂静的春天》这些教材中推荐的自由阅读的科普类图书,肯定的回答寥寥无几。当我问及老师们如何理解“科学素养”“科学精神”时,也是说不清楚的居多。
此种情况着实令人堪忧。中小学深化科普科幻教育,首先需要先行者们身体力行,在开发资源和课程设计上下功夫,拿出更多、可操作性强、易于“复制”的范例来,真正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然而,仅仅有先行者的引领是远远不够的——开发教学范例和方案,只是相当于为一线教师提供了教学的支架——还需要有更多老师加入“第二方阵”,老师们必须走出舒适区,先于学生提升自己。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