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无痕亦有痕 时光磨出翰墨香
来源:科普时报 2021-02-10




    科幻作家吴岩的长篇少儿科幻新作《中国轨道号》,由全国百佳图书出版单位安徽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该作品定位于将主题出版和科幻题材相融合的先锋探索,一经问世就引起多方关注。正是因为作品主题内涵丰富,且运用了新的创作手法,颇具实验性,所以引发了评论者从不同角度加以解读。本期选登两篇一线教师的读后观感,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在他们眼里,这部作品有着怎样的文学及教育方面的价值。

    ——编者

    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1972年,空军装备研究所接到军委紧急命令,要在两年内把中国第一艘载人飞船中国轨道号送上太空。军装所的孩子为此欢欣鼓舞,但又必须守口如瓶。这些从小就立志要飞向蓝天保卫国家的少年,在父母一辈模范的引导下,最终将自己融入伟大的事业,并由此成长为努力、坚守、正直和懂得关爱的新人。而他们所参与的那些发明和发现,不但会让中国人在太空中画出一条自己的轨道,还将会在更多的方面改变这个世界的面貌。小说从一群孩子的眼中,观察了中国航天技术在一个独特时代的发展景观,呈现了一个国家创新能力上升过程的缩影,传递了勇于创新的筑梦精神和坚持不懈的逐梦精神。

    众所周知,小说的魅力在于虚构。但在我看来,吴岩的新作《中国轨道号》的魅力却是虚实结合。让我们先一起看看作品中场景的设定是如何虚实结合的——

    小说围绕军队大院的一群少年与他们的父母两代人为实现航天梦做的努力和拼搏这一主题展开。故事情节的主要发生地就设在北京市东城区。不论是主人公小岩一家居住的灯市口大街同福夹道的军队大院,还是小伙伴们结伴去实地探秘的王府井和北新桥,亦或是孩子们心中诡异阴森的朝内大街“鬼楼”……除去“火星探险夏令营”所在的“兰州军区战旗靶场”位于大西北外,几乎每一个地点都真实存在于我生活和工作地方圆一公里之内。故事发生的时间则设定在1972年春天,这一年正处于“文革”这一特殊的历史时期。

    这种以真实的时空为基础进行故事设定的方式在文学作品中虽不罕见,但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官与心理上的新奇感却很强烈,冲击力相当大。不仅如此,为了给人物搭建活动的舞台,作者还调动极为丰富的生活素材,作品中既融入了北京传统文化中的传说与掌故,也细致刻画了军队大院的日常生活——熟悉北京城市文化的人都知道,“军队大院文化”对于北京而言是多么特别的存在。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真实素材堆砌在一起,而是将它们与精心虚构的简单地科幻情节有机地融合科幻情节的设定从内容到所占比重都恰到好处——我称之为“刚好够用”原则——既不存在个人写作创意的“炫技”,更不会人为造成小读者的阅读障碍。作者对作品故事性“度”的把握也刚刚好:悬念设置合理,情节张弛有度,给读者带来新奇感的同时,更将刻画的重心放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整个作品浑然一体,不仅生动再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军队大院的生活场景,也成功地构建了少年们在父辈影响下走过的一段又一段不平凡的成长历程。

    作者在后记中称这部作品“是一本假想的自传,是给我自己用来重温过去的”。作为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北京人,我和作品中的人物乃至作者有着大致相同的成长历程。因而这部作品不仅引出了我的怀旧情绪,更让我有强烈的代入感,几乎是在不知不觉中,我被作品牢牢地“捕获”。对于我这个挑剔的读者来说,这种阅读体验非常难得,堪称“惊喜”。它甚至还让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也联想到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芳华》……都说“少年情怀总是诗”,在我看来,《中国轨道号》正是这样一部充满诗意、少年感十足的作品。这诗意不仅体现在作品生动活泼的语言中,更体现在它所散发的理想主义的光芒里。这部作品也不仅承载着一个时代的记忆,更是书写着两代人的芳华。

    遂想起我和吴岩在微信上曾做过的交流。读完《中国轨道号》后的第一时间,我在微信朋友圈里写道:“如果说作品的‘属性’,我觉得第一属性是‘儿童文学’,第二属性才是‘科幻文学’。”当我把阅读作品时的流畅体验感反馈给吴岩时,吴岩回复说:“磨的。这个故事应该是准备了三十年,写了三年。本来的构思是个爱情故事,但不能给孩子们写,所以磨来磨去,就成了现在这样了。”“要成为真正的儿童文学”,带给读者酣畅淋漓的阅读体验,正是吴岩的创作追求。

    这几年,我一直在做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的推广工作。面向青少年儿童这一群体,依据什么标准来评价和推荐作品,是一线老师普遍关心的重要问题。我始终认为,评价一部作品是否优秀,首先要考量作者的创作态度是否有诚意。只有作者拿出十足的真诚,才能做到不计时间和精力的成本搞创作,也才有可能创作出好作品。吴岩随口道出“磨的”二字,我以为,这正是优秀作品创作的真谛。就拿吴岩来说吧,他以三十年人生经历作素材,耗费三年的心血,全身心投入创作,才“磨”出了《中国轨道号》。在小说的后记中,吴岩说他不懂小说创作,但他花了相当多的时间重温他喜欢的儿童文学名著,“曹文轩的《草房子》、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宫本辉的《萤川》、中尾明的《宇宙岛少年》、朱诺·迪亚兹的《冬季》……还有数不清的当代作家的作品”,正是因为吴岩愿意带着诚意为孩子们写作,加之他创作“真正的儿童文学”的高远追求。在市场化的今天,能沉住气,用心把作品“磨”得至臻至善,这一种创作态度显得极其可贵。

    我一点儿都不担心这部作品会不会被青少年儿童接受和喜爱,正是因为它带给读者的感动是真实的。岁月无痕亦有痕,时光磨出翰墨香。作品中真实的力量必将超越时代的边界,传递给我们的孩子。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正高级语文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




相关文章
周 群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特级教师
专家简介
周群,北京景山学校初中语文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景山版”初中语文教材副主编,商务印书馆《中学生阅读行动读本》主编;教育部“国培计划”北大初中语文教学专家团队成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