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学生的必要睡眠时间、学校作息时间、晚上就寝时间等三个“重要时间”做出明确要求。这个通知的发布使社会关注的焦点再一次聚焦于学校教育,聚焦于如何提高课堂效率、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问题上。
学生能否通过利用好课堂来提升学习效率呢?答案既简单又复杂。
说简单,是因为我们可以简明扼要地回答: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取决于教师、学生和教学方法三大要素的相互协调。学生能否通过利用好课堂来提升学习效率,既取决于学生是否能真正发挥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又取决于教师能否把握课程标准与教材,能否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教学生“会学”,而不仅是“学会”。
说复杂,则是说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指向对新课改过程中一线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否更新、教育教学行为是否发生真正改变这个重要而复杂的问题的追问。
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如何参与到研究与实践中呢?《通知》特别强调了“要提升课堂教学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严格按照有关要求,合理调控学生书面作业总量”等要求。实际教学中,能促进学生知与行的转换,由学生真实演练的这部分内容就是作业,我们一线老师不妨就把“作业”当问题研究的切入点,围绕“提升课堂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开展行动研究。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
教师要认真研读课程标准的要求,深化对作业的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中提出了如下指导意见:“……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提倡多读多写,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明晰了课标要求还不够,老师们还要进一步思考,形成自己的“专属回答”。比如,通过以下追问的问题,理清教师对作业的认识——
课标提倡“多读多写”,读什么?写什么?读写如何结合?我怎样认识读和写?我自身的阅读观、写作观是怎样的?我对阅读与作文教学的具体认识又是什么?
课标要求“改变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机械、粗糙、烦琐的作业方式究竟包括哪些形式?是完全摒弃还是改善?要做到不烦琐,什么样的“度”才是适合的?
课标提倡“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语文实践活动都有哪些形式?每一种形式能够培养学生什么语文素养?我组织了哪些综合性学习活动?效果如何?
课题提倡“善于通过专题学习等方式,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我的教学中主张或擅长哪一种方式?是专题学习还是群文阅读?近年来我在推进项目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课内课外、线上线下、听说读写,互通互联,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那么,项目学习又是如何沟通课堂内外,沟通听说读写,增加学生语文实践机会的?学生有哪些真实的收获?
课标提倡“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有哪些教育资源可以利用?如何整合?
……
这样的不断追问,能够帮助老师们以系统化、结构化的思维认识教学。在此基础上开展的教学实践也会随之多元化,不再纠结于某项作业是课上完成还是课后完成,而是打破物理时空的限定,通过优化作业,放手让学生自主地开展更多的语文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促进学生“知”与“行”的转换,在提高语文学科能力和素养的同时,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其实,要切实提升课堂实效,加强作业统筹管理,要做的工作远比上文所述的复杂得多。加强中小学生睡眠管理工作更是需要多方面力量的共同研究与实践。总之,还是那句老话:“实践出真知”,科学研究加实践,才是硬道理。
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 教育部打出“组合拳”
这份《通知》和教育部2018年发布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以及今年伊始发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手机管理工作的通知》两个文件性质相同,都是为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而特别制订的。再联系到2020年发布的《超标超前培训负面清单》、最新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以及当下教育部进一步加大教培机构治理力度,从严审批校外培训机构的措施,我们不难发现,近年来,教育部围绕青少年儿童的健康发展打的是一整套“组合拳”。“组合拳”的背后蕴藏着对“我们要培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基本素质和精神状态”这个问题更为深远的思考。“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全面发展,我们培养的人,必须具备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这是《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出台的底层逻辑。站在这样的高度认识问题,有助于我们以良好的心态重新审视课堂教学,从中发现问题,进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更新教育观念、改变相对落后的教育教学行为。
《通知》从加强科学睡眠宣传教育、明确学生睡眠时间要求、统筹安排学校作息时间、防止学业过重挤占睡眠时间、合理安排学生就寝时间、指导提高学生睡眠质量、加强学生睡眠监测指导等七个方面明确了中小学生睡眠管理的责任主体、路径方法、具体指标。这一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政策如何落地?我以为,这是一个需要全面统筹协同、精准发力系统工程。不考虑新课改背景下课程标准对学生发展提出的高要求,不考虑具体学情的巨大差异,空谈落实通知的要求,会造成好的政策的衰减效应。七个方面中的每一方面都需要开展科学研究和脚踏实地的实践。这是当务之急,也是落实好政策的关键。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语文正高级教师、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国科普作协常务理事、全国青少年科普与科幻教育推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