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由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主办的第十届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正式启动。这是自2019年教育部规范审核全国各类中小学生竞赛活动以来,被公示认可的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之一。“面向未来做教育”专栏将连续两期探讨科普科幻教育。
1月4日,北京天文馆“寻找另一个地球”展厅,一个孩子正在通过小球的运行估算银河系内地外文明的数量。杜月 摄
在新时代背景下,不论是已经举办了五届的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还是全国中学生科普科幻作文大赛等赛事,都是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抓手和具体举措,发挥着重要引擎和助推器的作用。应深入挖掘大会、赛事等多种形式的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中所蕴藏的价值,通过扎实推进,充分释放其巨大的“红利”。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育工作者只有认清“红利”,才能真正找到推动科普科幻教育的内驱力,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开展科普科幻教育,会为中小学带来哪些“红利”呢?
“红利”一:促进学生成长
正如中国科普研究所和北京市科协联合编制的《青少年科幻教育指南》所归纳的:科幻教育是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的重要途径,是培养青少年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方式,是推动青少年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青少年跨界思维和跨学科学习能力的有效抓手。
例如,在参加科幻作文大赛的过程中,学生们不仅能借助试题所创设的情境与任务,搭建未来场景,发展科学的想象力,更能深入思考世界和未来科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许多意义重大的问题。他们通过创作科幻小说来回应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对这些重要问题的思考,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也塑造了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红利”二:“倒逼”教师发展
有越来越多的老师认识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想象力,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必须引导学生建立阅读的科普科幻作品与个人以及现实的社会生活之间的密切联系,借助未来反思当下。既反思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能站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分子的角度,思考未来发展的宏远目标。教师要做学生发展的引路人,就必须“倒逼”自己走出舒适圈,不断升级,先于学生具备这些能力。
在中小学科普科幻教育战线上活跃着的不少教师,如南京十三中曹勇军、深圳市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罗明军、北京四中张蓉芳、温州十二中张聪鹂等老师。近几年,他们都经历了专业知识和能力以及教育理念的升级,我本人也是如此。这些老师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越来越多地思考如何面向未来做教育的重大命题,并以此为己任,以科普科幻教育为抓手,不断实践。
“红利”三:推动“未来学校”建设
2023年10月18日,《科技日报》以《这所中学每个孩子都会唱这首献给钱学森的歌》为题,对温州钱学森学校校长彭来桂建设未来学校,将学校打造成沉浸式体验学习场所的事迹进行了报道。
早在2018年,时任温州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附属学校教育集团校长、温州市第十二中学校长彭来桂做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主动承办了首届全国青少年科普科幻教育大会。短短几年中,他通过组织老师开发科幻课程群,升级学校创客教育。
2021年,彭来桂出任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教育集团校长、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校长,他沿着科学与人文融合之路继续深耕。2023年9月3日,温州市钱学森学校在温州市南浦实验中学锦江校区揭牌。几年间,学校不仅建起了星空长廊、钱学森生平纪念馆、航天科技体验馆,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以激励学生,还在课程创新上下功夫,开创性探索科幻教育课程,大力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
以科普科幻为基础教育赋能,助力打造“未来学校”,这样的案例在全国范围内还有若干。
除以上红利外,在助力中高考改革中科普科幻教育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作者系北京景山学校特级教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中小学科普科幻人才培养工作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