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忠和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古人类与古脊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 金立旺 摄 |
这篇文章为读者介绍了一位传奇的古生物学家玛丽·史怀哲。她大器晚成,饱受争议,然而不屈不饶,在传统上男性主导的恐龙研究世界里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赢得了越来越多同行的尊敬。美国著名的《科学》杂志2017年专门对她进行了人物专访,可谓不同寻常,也是对她多年来义无反顾、执着开拓新的学科领域研究的肯定。
我很早就认识玛丽了,但一直没有合作过。近年来与她在恐龙、鸟类化石古蛋白研究方面的合作研究使我对她的工作以及个性有了更多的了解,也越发为她对科学探索的激情、坚韧不拔的顽强意志所折服。
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领域总是充满了未知和争议,科学的进步常常在争议中前行。记得我上个世纪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现在的中国科学院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开始了解到著名科学哲学家库恩的学说,对他的范式理论、学术共同体等概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提出新的概念,突破常规的认识,甚至开辟一个新的学科,如同一场革命,往往不是一帆风顺,而是饱经挫折。
上个月参加中国科协举办的首届世界科学素质大会,有幸与2014 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日本物理学家中村修二先生同场演讲。有着“草根”经历的他在职业的早期也曾饱受挫折,用他自己的气话来说“愤怒是我全部的动因,如果没有憋着一肚子气,就不会成功。”至今他还对日本的科研环境批评不断。然而,中村修二无疑是幸运的,他的工作不仅为全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最终也获得了科学界最高的褒奖。
对于那些立志终身投身基础科学研究的学者来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是那么幸运的。那些在常人眼中取得了成功的学者的背后,常常有许多他人看不到的艰辛故事。然而,我相信伴随他们的一定还有更多的发现的快乐,以及取得成功后的欣慰。我始终相信,对每一个人来说,短暂的一生要做出非凡的成就,除了努力和机遇,还需要非凡的勇气,这一点并不仅仅适用于科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