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上眼睛假想自己乘坐着宇宙飞船……月亮上到底有什么?宇宙空间有多大?天边之外又是什么?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有没有一个尽头?首期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主持人的开场白,燃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的数百莘莘学子、现场观众以及从科米直播观看的3万多名大众,对星空宇宙的遐想与好奇。
6月19日,由科普时报社、中国科普网、科米直播主办的“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举办。首期讲座主题是“从东方红一号到载人航天”,国家航天事业的科技功臣、中国工程院院士戚发轫老先生和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研究员,受邀倾情讲述我国航天领域的一系列辉煌和骄傲的业绩。
将航天精神植根于青少年心中
戚发轫院士曾经参与研制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枚运载火箭、第一艘实验飞船、第一艘载人飞船; 历任“东方红一号”卫星技术负责人、“东方红二号”和“东方红三号”卫星总设计师;“神舟”一号到五号系列飞船总师,将中国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送入太空,……他的人生恰如新中国航天事业的缩影。通过他和杨宏的讲述和问答,听众对于中国航天事业60多年的历程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对于今天国家正在从事的载人航天、探月、北斗导航重大工程等,也都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戚发轫院士演讲
戚发轫感慨地说:“今天在座的各位就是咱们未来航天事业的建设者。要铭记历史,传承精神,激发全国公众,尤其是青少年崇尚科学、探索未知、敢于创新的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积聚力量。真正的社会进步要靠科学技术,既然要靠科学技术,就要能够让年轻人、孩子们都热爱科学。”
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在六十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创造了航天传统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他们的奋斗历程集中体现出了我国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爱国主义精神和科技报国的崇高理想情怀。这三大精神是伟大的民族精神与航天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中国航天事业之魂。
杨宏研究员演讲
杨宏说:“通过老一代科学家的言传身教,我们不仅收获了工程经验、技术方面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收获了宝贵的航天精神,正是这种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航天人,能够耐得住寂寞。比如像在90年代我们遇到人才流失、待遇低等问题,但还是有一大批的中年人骨干留下来了,能够在航天一线上坚持下来。”
来自科技部、中国科协、北京市科委、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单位的多位领导亲临现场
中国科普网总编辑、科普时报社尹宏群社长致辞
中国科普网总编辑、科普时报社尹宏群社长在致辞中表示,举办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的目的,就是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弘扬中国科学家精神,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让广大公众更好地了解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成就,将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为最新科普资源,从而让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更多地吸收正能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同时,也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会有更多的科技大家参加到科普事业中,以满足广大青少年和公众对科学素养和科技素质提高的需要。
“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活动,主要是为了贯彻落实习总书记有关科普的系列讲话精神,同时也是为了将历年来的重要科技成就、重要科技事件和重大科技专项创新成果转化为科普资源。其中“MSTA”是“重大科技事件”(Maj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chievements)的英文缩写。科普时报社及其科普全媒体平台组织实施这项科普活动,同时实行网络直播,听众和网民参与度很高,大大提高了科普活动的受众面和公众参与度。
现场听众向两位专家提问
航天大国激烈争夺太空资源
“我国航天62年来,从一个连汽车都不能造的发展中国家,到今天能成为一个航天大国。”戚老院士向现场观众发问,“大家都关注航天,也热爱航天,天到底是什么?为什么要上天?上天干什么?”他说,“天是太阳系,是一个国家主权的第四个疆域。由于科学技术的限制,我们人类的祖先就生活在陆地上;等到科学技术发展了,国家的主权也延续到海洋去,所以有了领海、海军、航海技术。随着一百多年前人类进入大气层,国家主权也延续到大气层,所以有了领空,有航空技术,有空军。50多年前,人类穿过大气层到了太空,就是上了天了,所以人类的生活环境延续到天上去了,国家主权也延续到天上去了。”
美国前总统小布什说得很直白,在新世纪,谁能够有效地利用太空资源,谁就能获得额外的财富和安全。天上有什么资源?戚老院士说,这些资源分为三类:
第一种是轨道资源。卫星、飞船、航天飞机、返回舱等航天器都要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轨道上运行,其中在赤道上空36000千米处的地球同步轨道,卫星相对地球是静止不动的,给卫星装上各种先进的传感器,就能对整个地球的三分之一状况都很清楚。因此对地球同步轨道的竞争很激烈,谁有能力谁才能抢占这条珍贵的轨道。
第二种是资源环境资源。我们人类的生命、物质、材料在地球上都有重量,但是航天器克服了地球引力,让科学家在空间站可以做材料、医药、生命等各种课题研究。科学家还可以研究辐射对材料、对生命、对物质的影响等,所以现在市场上已经有航天育种的产品。还有就是关于太阳能的研究,那是取之不尽的能源。
第三种是物质资源。太阳系有8大行星,每个行星还有它的卫星,此外还有小行星、慧星等。这些成千上万的行星上有没有地球上稀缺的东西?或者能不能找到一个类似地球的有水有氧气的环境,让人类能够生活?我们探索浩瀚的宇宙,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
戚老说,我们要有捍卫太空、保卫太空的能力。我国航天事业分为三个领域:第一个是放置各种卫星,现在我国在天上已经有200多颗卫星,这个数量排世界第二,已经是很了不起的成绩,但是比起美国的500多颗卫星还有差距。第二个领域就是载人航天,第三个就是深空探测。
中国载人空间站,简称中国空间站,是一个在轨组装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空间实验室系统。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空间站系统总设计师杨宏说:中国空间站命名为”天宫“,我们很喜欢这个名字。空间实验室要解决人在太空当中的长期生活问题,还要解决空间实验的问题。无论是天宫一号还是天宫二号,作为空间实验室,就是要为空间站做先行的技术储备和验证,通过做航天的短期驻留和中期驻留,为空间站积累驻留经验。
杨宏深情地表示,老一代的航天人带着我们年轻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航天的发展道路。作为航天人要时刻保持一个清醒的头脑,成功不等于成熟,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次次成功也不等于下一次就一定能成功。所以每发射完一条飞船,成功返回以后,就要一切从零开始,因为这个成功是过去,是历史,要开始新的任务必须从零开始,正视差距,埋头苦干,多干少说,只干不说。这正是我们航天人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