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核电,人们往往充满各种疑虑:什么是核电?我国核电的现状是怎样的?中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核电?近年来,拥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HPR1000)的名字经常出现在媒体的报道中。《科普时报》的读者也希望记者采访相关专家进行解读。MSTA大家系列科技讲座第二期邀请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咸春宇担任演讲嘉宾。8月22日,记者慕名采访了咸春宇教授,他就读者关心的一系列问题娓娓道来。“核电简单地说就是利用核能进行发电。”然而,中国利用核能进行发电,走过了40多年的不平凡岁月。
改革开放的40年,中国核电从无到有迅猛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大亚湾核电站的钢筋水泥都需要进口,到如今我国已经拥有了自主研制的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其示范工程项目福建福清核电5、6号机组和广西防城港核电3号机组均已完成穹顶吊装,“穹顶吊装标志着核电机组从土建阶段转入设备安装阶段,为进一步高质量稳步推进工程建设奠定了基础。穹顶吊装就好比是盖房子,地基打好了,四周墙面搭起来了,这个时候就要上房顶,房顶建好之后接下来就是内装修阶段了。而且这也是‘华龙一号’走向世界的一个样板间。”咸春宇通俗地向记者进行了描述。
咸春宇向记者表示,“华龙一号”是由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在中国两大核电企业——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和中国广核集团各自独立研发的重要成果的基础上融合而成的,集中了中核集团ACP1000和中广核集团ACPR1000+(其中,A是advanced的缩写,“先进”的意思;C即China,中国;P或PR即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压水堆;1000:单台机组的电功率,约为1000兆瓦)的产品优势,同时根据福岛核事故的教训反馈以及我国和全球最新安全要求,是我国自主研发的先进百万千瓦级压水堆核电技术,是目前中国核电“走出去”的主打品牌。作为华龙国际总工程师,咸春宇主导完成了“华龙一号”的技术融合工作。
“在建的福清“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是目前巴基斯坦卡拉奇K2、K3机组的参考电站,在建的防城港‘华龙一号’核电项目是未来英国布拉德维尔B核电项目建设的参考电站。‘华龙一号’型号也是我国第一个进入欧洲市场的自主核电技术,英国现在正在做安全评审,这在我国核电发展历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让我们在国际同行面前挺直了腰杆,我们在知识产权、关键设备等问题上不再受制于人。我们这个核电大国,终于拥有了自己的三代核电型号,这不论是推动国家核电发展规划的实施,还是公司的长远发展,都将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我为自己能从一开始就全身心投入到华龙一号的研发深感荣幸。”回望过去的研发历程,咸春宇感慨万千。
“核电安全”是核电技术的重中之重,在“华龙一号”正式启动型号研发工作不久,日本福岛事故就发生了,咸春宇坦言:“在设计研发过程的一开始,我们就充分汲取了日本福岛核事故的教训,特别是在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方面,‘华龙一号’采用了非常多的措施来确保安全。针对地震风险,我们从设计上将安全停堆地震从0.2g提高到0.3g,大幅提升了地震事故的应对能力。针对海啸等外部灾害,采用最高设防标准的同时,为应对可能发生的全厂断电风险,我们加强了电源系统,能够在丧失外电的情况下,通过纵深防御的电源供应系统,提供全厂断电应急供电,确保系统安全运行。”
“此外,为了防止类似福岛事故的堆芯熔毁,我们设计了蒸汽发生器二次侧非能动余热排出系统,能够通过非能动手段将堆芯热量排出,避免堆芯熔毁。为了防止堆芯熔毁后放射性物质的泄漏,我们设置了非能动的堆芯熔融物滞留系统(IVR),确保反应堆压力容器不熔穿,将放射性物质限制在压力容器内。针对福岛事故氢气爆炸的情况反馈,我们设置了非能动氢气复合器和点火器,及时消除安全壳内氢气聚集,防止氢气爆炸。这些措施确保了华龙一号即使遇到类似日本福岛这样的极端事故,仍然能够保障核电站安全,避免对环境的影响。”
“华龙一号”凝聚了几代中国核电建设者的智慧和心血,完全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条件。作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的建设标志着我国成为继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少数国家之外,拥有独立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国家。目前,我国已与阿根廷、英国、肯尼亚、巴西等近20个国家达成了合作意向。“华龙一号”成为中国“一带一路”走出国门的新名片。
据资料显示,咸春宇,毕业于西安交大,研究员级高工,现任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原任中广核集团“华龙一号”总设计师。2016年6月29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暨中央企业“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中,中国广核集团首席专家、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咸春宇博士被授予“中央企业优秀共产党员标兵”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