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讲人
叶奇蓁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专家委委员
咸春宇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华龙国际核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总工程师
郭宗林 中广核集团工程公司副总经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总指挥
时间 2018年9月9日 上午9:00
地点 中国政法大学学术讲堂(北京市海淀区西土城路25号)
1964、1967、1971,原子弹、氢弹、核潜艇……20世纪70年代,从核武器到核电,中国人民铸剑为犁,中国核工业转向核能的和平利用;80年代,秦山核电站开始建设。
中国核电梦,就从那座面朝杭州湾的山岗开始。
经过33年的潮起潮落,核电站正成为中国制造“走出去”的新名片——以“华龙一号”为代表的第三代核电技术正印证着中国自主创新和装备制造的实力,承载着“核电强国”昂首出海的品牌。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核电走向世界”。据预测,在“一带一路”战略的推动下,沿线国家核电合作将直接撬动3万亿产值规模市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专家委委员叶奇蓁,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华龙国际副总经理、总工程师咸春宇,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总指挥郭宗林,将中国核电科技的历史娓娓道来……
从零开始,他引领中国核电自主化艰难启航
从核武器转向核电,从秦山核电站一期转向秦山二期,电力专业出身的他,学成归国便临危受命,踏入了从未接触过的核能领域;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了国家赋予的重要使命,我国第一代核电人永不言退。
第一座生产堆、第一座原型核电站、第一座商用核电站……
中国工程院院士、国防科工局核安全专家委委员叶奇蓁,在未知面前迎难而上。
他引领各方通力合作,出色完成“以我为主,自主设计”的秦山二期工程;
中国内地无核电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国核电梦的启程由此开始。
大国工匠,他们是华龙一号的安全保险
2011年,福岛核事故爆发;
全社会的目光聚焦核电安全,我国自主核电技术的研发迫在眉睫。
他们的团队做出一项又一项改进,为中国核电上了一道又一道保险,只因:这是对我们自己负责,对我们的子孙后代负责,对我们的事业负责。
耕耘五载、精益求精,他们倾力打造“华龙一号”这张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总设计师、华龙国际核电技术总工程师咸春宇,中广核工程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华龙一号示范工程总指挥郭宗林,在核电领域,他们的追求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