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地质博物馆: 可看可学可玩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叶资奕
  • 2022-01-21 13:16

图为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外观,与矿物晶体外形相似。

(图片来自该馆官网) 

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天心区杉木冲路49号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是湖南省最大的自然科学博物馆,也是湖南省地学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1932年,田奇镌等中国第一代地质学家在湖南地质调查所设立了标本陈列储藏室,成为湖南省地质博物馆的前身。该馆正式创建于1958年,1980年对外开放。

走过半个多世纪发展历程,今天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转变了陈列式展示思路,更加聚焦观众在馆的互动体验,让观众在馆中“可看可学可玩”。步入流光溢彩的地球奥秘厅,头顶璀璨的银河系模型,观众可以抱起各类行星模型直观感受太阳系行星之间的质量差异;在地质矿产厅,可以近距离观察湖南省内发现的各类矿石;在地质环境厅,可以身临其境地体验泥石流、滑坡场景,切身感受地质灾害的惊险与恐怖;在生命演化厅,可以和镇馆之宝——“无牙芙蓉龙”来一次亲密接触(图2),这可是生存在2.45亿年前的“三叠纪恐龙的祖先”。


图为无牙芙蓉龙标本。

(图片来自该馆官网) 

除常规展厅外,该馆还设置了“矿石林”和“地小博”两处自然科学探索中心,其中“地小博”是该馆最受欢迎的教育项目——“地小博奇妙夜”的活动基地。这是一项针对4—12岁亲子家庭的夜游博物馆活动。工作人员会带着孩子们探索夜晚的地质博物馆。他们会进入专门的化石实验室,穿上白大褂,戴上护目镜,手持小剃针,在放大镜台灯下修复化石,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一块来自5亿年前的三叶虫化石。他们还可以学习古生物学家在野外的工作流程——将发掘的化石包裹在石膏壳内并浇筑成石膏包,以保证化石在搬运过程中不被损坏。孩子们会亲手制作石膏包,也就是“皮劳克”,在此过程中就能更清楚地了解到硫酸钙的各种化学和物理属性。最后,辛苦工作了一晚上的“小小古生物学家们”,还可以在恐龙化石脚下搭帐篷“与龙共眠”。

图为5G沉浸式研学游。

(图片来自该馆官网) 

如果想进一步获得野外生物考古的体验,还可以参加该馆组织的考察研学活动,比如近两年组织的“化石小猎人——湘西之旅”就吸引了不少青少年报名。在活动中,工作人员会带着孩子们前往湘西花垣县,亲手挖掘三叶虫化石。花垣县在我国古生物学研究中占据了重要地位。2003年,科研人员根据在这里发现的三叶虫化石,确定了“统”和“阶”的全球标准年代地层单位,分别命名为“芙蓉统”(“芙蓉”喻指湖南)和“排碧阶”(指化石发现地——花垣县排碧乡),这也是全球地层年表寒武系内确立的首枚“金钉子”,填补了寒武系在地质史上的空白。

活动中,孩子们将会采集辨别各种三叶虫化石,如湘西虫、莱德利基虫、张氏虫、王冠虫等,还可以看到鹦鹉螺化石,最后在老师的指导下,制作化石标本。“化石小猎人”这样的研学活动,通过野外考察不但向青少年传授了科学知识,还激发了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同时培养了他们爱护自然、保护地球的情怀,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与观众和青少年的有趣互动让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充满生机,它让大家在“可看可学可玩”中感知地质科学的魅力,喜欢上地质博物馆,“做星空的仰望者、大地的探索者、自然资源文化的传播者”。

(作者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2020级硕士研究生)


编辑:于翔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