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精灵”:

“晴天霹雳”催生的奇观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梁谷
  • 2024-06-28 10:42

编读往来

今年6月10日,摄影师李轩华在雪山之巅拍摄到难得的放电现象的照片,并刊登在6月14日的《科普时报》头版头图位置。这种闪电很不寻常,背后蕴藏着丰富的科学知识。

闪电是怎么形成的?我们可以想象把大气分割成无数个空气团。因为地表的组成复杂多样,有植被、土壤、建筑、水体等,所以地表反射光波的能力不等,这使得空气团的温度不尽相同。空气团好比一个热泡。由于不同温度的热泡浮力不同,上升速度便有快有慢。快速上升的热泡会挤压其上方和周边上升速度慢的热泡,使它们在剪切力的作用下产生向其后方运动的下沉拖曳流,对流(热泡之间的相对运动)就产生了。

对流导致相邻热泡中的粒子之间产生了碰撞与摩擦,摩擦起电使粒子带上电荷。对流越强,持续时间越长,粒子所带的电荷就越多。电荷有正有负,当携带同一电荷的热泡群中总电荷累积到一定量,又与地面或附近带相反电荷的另一个热泡群之间产生高压,此时电流在导电气道中因碰撞会产生火花,就形成了闪电,并且导电气道的特征使闪电呈枝状。

如果热泡群中水汽含量较多,上升降温过程中就会生成云,所以人们经常看到乌云滚滚、电闪雷鸣的场景。但是,如果热泡群比较干燥,水汽含量较少,上升过程中就无法形成云,难得一见的“晴天霹雳”就出现了。

“红色精灵”是“晴天霹雳”的一种衍生产品。闪电的温度可高达17000℃以上,使周围的物质离子化,继而形成了高速上升的气流,有时气流呈现喷射状。通过图片,我们可以看到“红色精灵”像一朵美丽的郁金香绽放在天空:下部放射状的闪电是它的叶,中部闪电产生的高温高速离子流(同时撞击氮、氧分子)是它的茎,上部是离子流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了花朵。

在类似“红色精灵”出现的天气条件下,若空气团的电荷累积量没有达到放电条件,就不会出现“晴天霹雳”。虽然人们对环境的变化浑然不觉,但是大气中的强对流已悄然形成。如果“晴天霹雳”发生在白天,阳光可能掩藏“红色精灵”,也就隐藏了强对流的警示。这种不可见的强对流比强对流云更具危险性,难以防范。

如果飞机遭遇这样的强对流区,飞行员很难快速做出正确的应对,很可能导致机毁人亡;如果高大的轮船驶入强对流区,也有倾覆的风险;山区的高架桥,如果正处于强对流中,也是危机四伏。

所以,当我们享受大自然赠予的快乐时,不要忽略它的警告,美景背后可能隐藏着致命的危险。

(作者系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高级工程师)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