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亮历史长河的“无影灯”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姚昆仑
  • 2024-07-04 10:43

科学人文

“吾咿声里漏初长,愿借丹心吐寸光。万古分明看简册,一生照耀付文章。”元代谢宗可《书灯》一诗,形象地描述了灯在传承文明中的作用。

在发明电灯之前,灯与火总是连在一起的。灯火驱除长夜的幽暗,人类不再因黑夜而烦闷、孤独和恐惧。同时,灯对文化的传承和社会文明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学子们可以挑灯夜读,对人生未来充满憧憬。

然而,从考古发掘和传世的殷商乃至周朝的遗物中,都没有发现灯、烛的实物,就是在商代的甲骨文中也没有灯、烛之类的字样。灯具究竟起于何时?

十五枝连枝青铜灯

1977年,河北平山战国墓中出土一盏十五枝连枝青铜灯,为现今所见连枝最多、制作工艺考究的一盏。同时出土一盏三个灯盘的银首铜身人俑铜灯,灯体饰以精细的错金银,可谓铜制人俑灯的精品。据考证,墓主为中山国第三位君主桓公姬桓,于公元前300多年逝世。

十五枝连枝灯构思巧妙,设计精致,制作考究。其灯体高84.5厘米,重13.85千克,是放置在房内的地座灯,由灯座、灯柱和灯盏三部分组成。灯座呈圆形,灯脚造型为三只双身老虎承托状,上镂雕夔龙纹,其上还雕塑着两个上身赤膊,下身穿着短裙的站立男子,正在向灯柱上的小猴抛食。

令人惊异的是,同时点亮灯柱上的15个灯盏,灯下竟然无影子。我们知道,器物在单一光源照射下会产生影子,又叫本影。但如果在器物周围放上若干光源,本影就会越来越小甚至消失,工匠们就是巧妙地利用这一原理,将15个灯盘按照高低错落排列,形成了以灯柱为中心的圆形大面积光源。这样既消除了本影,又扩展了照明空间,这几乎与现代无影灯的原理一样,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无影灯。

连枝灯是古代灯品中的精品之一,可推断在此前就有相似的灯具了。连枝灯上的灯盘少则3个,多则上百。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韩国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在近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不少连枝灯,不仅有用铜制的连枝灯,而且还有用陶、铁,甚至玉等材料制作的连枝灯。

精致多姿的古代灯

灯的形制随时代发展不断演进。在河北保定满城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墓中,出土一精致的长信宫灯。该灯造型别致,一个跪坐的宫女全神贯注地双手执着一盏灯,诚挚地为主人照明。灯高48厘米,通体用铜制作,外面鎏金。据考证,长信宫灯大约制作于公元前173年至公元前159年之间,2000多年后仍金光夺目。

出土的历代灯中,多姿多态,精品不乏,如广州出土的汉代猴首人身铜灯、陶质龟形烛台,广西梧州出土的东汉羽人铜灯,河北的汉代朱崔铜灯,河南陕县(今三门峡市陕州区)的陶制鸟灯,河北曲阳县的北魏柱状铜灯,山东济南东魏墓中的滑石莲花灯,北京丰台辽墓中出土的白瓷灯……这些灯不仅在制作上匠心独运,材质上各臻其妙,而且也反映了不同时代的文化习俗。除了照明之用外,灯还逐渐演化成了一种装饰。汉代后,尤其形成了宫中元宵张灯的习俗,使各种彩灯崭露出风采。唐代时,睿宗有一年在京安福门外作一“灯轮”,高二十丈,其上用金银作饰,挂上锦缎,燃灯五盏,并令宫女穿戴华丽服饰作陪,千余妙龄女子在灯下踏歌三日,场面热烈气派之极。

到了宋代,蜡烛灯具开始盛行。京城灯品丰富,通宵灯火璀璨,有“千门万户,星罗炬列”之称。其中走马灯最负盛名,这项发明是利用空气受热上升形成空气流动来推动灯笼中部的纸剪人马随叶轮旋转,灯中不同的剪纸内容显示了不同时代文化内涵,如“秦军夜溃咸阳火”“吴炬宵驰赤壁兵”等。此外,还出现了灯球、滚灯、无骨灯、墨纱灯、羊皮灯、斗鸡灯、鞋灯、水灯等形式的彩灯。

据清代袁牧的《续子不语》记载,康熙年间河道总督赵世显,与一名叫张灏的富豪比谁张灯更多,以显富贵。张在树林中张灯六千,高低错落。每晚动用三百差役点灯,顷刻间林中灿若星河。持续半个月的灯光秀,令人们称羡不已。而赵世显点灯时,用工不过十人,藏有玄机。原来他的灯烛用火药线连接,下令点灯时,快速燃烧的火药线陆续点亮群灯,使张自叹不如。

(作者系《中国高新科技》总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