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耳叔叔:
您好!
我每天实在是太累了,好像一直活在批评的声音中。早自习一开始,班主任就开始发射“高音炮弹”:“你看看你们东倒西歪的坐姿!上课铃声响了还在聊天,你们这个劲儿怎么不用在学习上呢?你现在不努力,就是对自己未来不负责任,对不起自己父母的期待……”
回到家,爸爸看到我把校服扔在沙发上,又是劈头盖脸一顿数落,说我邋遢、懒,甚至说我是不好好学习浪费钱的“败家子”,说到激动时还要动手打我。姐姐说我头发油乎乎的很恶心,可我是油性皮肤,即使每天都洗头,到了晚上依然会出很多油……唉!我感觉整天都生活在批评中,自己真是个没用的人……
萌芽(化名)
==============================
萌芽同学:
你好!感谢你的信任,你的名字“萌芽”很有寓意,很有生机,渴望在孕育中寻找能量。人们回应批评时,要么是默默忍受要么是怼回去,你似乎更贴近前者。
其实,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面对别人的批评。客观的批评声音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但如果批评得过于苛刻与频繁,就可能转化出现病态的自我批评,对自己的心理和情绪产生负面的影响,形成自己对内攻击。
我们应该尝试减少他人的批评、自我批评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面对批评,如果奋力地怼回去会让人越来越偏激,容易伤害自己或他人;毫无反抗的忍受或让人增加自我评判的强度,导致自尊心下降,无助感增强。当批评发生时,我们需要理性对待。
要客观对待批评,对方不一定说得都对。我们首先要分清“事实”和“观点”,比如你把衣服扔在沙发上是事实,说你邋遢和懒就是你爸爸的观点。我们不能否认事实,但也不必完全以别人的观点来评判自己。其次,批评的重点是要落在发生的事情上,所以我们要客观地区分“行为”和“人”,要学会区分这些声音是评价行为,而不是否定我这个人。
叔叔悄悄告诉你,适当的自我批评具有安慰作用。如果过度自我批评、自我否定,就会产生习得无助性行为。当面对自我批评,我们可以尝试将“我”与这个事件的分开,将“个人”与“想法”分离,从而削弱批评的威力。你需要厘清自己只是某个事情没做好而不是你这个人完全不行,避免陷入全盘否定声音中而无法自拔,这也是我们逐步迈入社会化的一项必修课程。
萌芽同学,放平心态,一切都会好起来!
大耳叔叔
==============================
案例反思
中学生的自我社会化意识在不断加强,他们很在意别人的评价。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中,他们会受到外在的各种批评,这些批评会转化为自我负性批评,造成自尊心下降,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学校和家庭教育中,要教会他们理性应对批评,正确评估自己,这有助于拥有良好的自尊水平。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心理学教师、国家卫生健康委心理治疗师)
青春的路上一个人独自行走,是否有很多心思无人倾诉,很多想法无人理解?那就给大耳叔叔写信3548004514@qq.com,我愿意成为你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