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防治沙尘暴日:近20年,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次数呈减少趋势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胡利娟
  • 2024-07-12 16:42

科普时报记者胡利娟

7月12日是“国际防治沙尘暴日”。记者从“国际防治沙尘暴日”研讨会上获悉,近20年来,我国春季沙尘天气总体上呈现次数减少、强度减弱的趋势。由1981—2010年均值17次减少到近10年均值9.2次。

“国际防治沙尘暴日”是联合国大会2023年6月8日通过决议确定设立的,旨在提高世界各国人民对沙尘暴灾害和防治荒漠化重要性的认识,唤起人们应对沙尘暴灾害和防治荒漠化的责任心和紧迫感。

沙尘暴是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针对产生沙尘的三个因素—沙尘源、强风力和不稳定的大气环流,人类目前能作用的主要发力点在于沙尘源治理。在沙尘源区和路径区种树种草、建设防护林,可以增加地表植被,防治土地沙化,减少沙源面积,对于减缓沙尘暴发生频次和强度、降低灾害损失具有重要作用。

我国高度重视防沙治沙工作,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防沙治沙法》,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防沙治沙体系。国务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防沙治沙工作的决定》,国家林草局会同相关部门印发全国防沙治沙规划,组织开展省级政府防沙治沙目标责任考核。

经过长期努力,我国沙区生态状况持续改善。重点工程区林草植被有效恢复。“三北”工程区累计完成造林4.8亿亩,治理退化草原12.8亿亩,森林覆盖率由1978年的5.05%提高到13.84%,退化草原面积由2004年的85%降低到70%左右,重点治理区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沙化土地状况持续好转。全国沙化土地面积连续4个监测期持续净减少,由20世纪末年均扩展515万亩转变为目前年均缩减1000万亩。土地沙化程度持续减轻,重度和极重度比重由2004年的74.1%下降到2019年的62.3%。风沙危害得到抑制。2019年八大沙漠、四大沙地的土壤风蚀总量较2000年下降约40%,“三北”工程区极易起尘和高度起尘土地面积由2012年的48.1%降至40.4%。

同时,我国积极履行《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持续推进荒漠化防治务实合作。与《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秘书处联合在华建立国际培训中心和知识管理中心,加强对亚非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技术与项目支持,定期举办荒漠化防治管理和技术培训。先后举办9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向世界分享荒漠化防治技术和经验,不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据悉,该研讨会以“防治沙尘暴灾害,推动绿色发展”为主题,会上还发布了《联合防治沙尘倡议书》,呼吁全球、区域与次区域伙伴携手合作,通过制定战略、共享资源、筹措资金等手段,共同应对沙尘暴挑战。

(文中图片短视频由国家林草局提供)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