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达人
“3月20日,顺昌县溪兰村,兰家菌种播种33天死亡,菌丝细、半死不活,高温缺氧,侧面补种,效果不明显。”“4月11日,浦城县石陂镇,徐家菌丝上畦面,两边没有,是否有问题,草多湿度好。”“5月13日、5月14日,浦城县石陂镇,农户取经。”……
这本日记上详细记录着各地农户的问题和需求。日记本的主人是福建省南平市顺昌县的高允旺,由于长期致力于推广竹荪栽培技术,他被当地农民视为“竹荪导师”。“种竹荪就找顺昌高允旺”,早已成为当地农户的共识。前不久,他被评为“典赞·2023科普中国”年度科普人物。
为农户排忧解难,送去技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竹荪的市场价格高达一斤数百元。顺昌县的农户为之心动,尝试种植却苦于没有技术指导,导致竹荪产量极低。刚刚参加工作的高允旺看在眼里,急在心上。
“小时候家里穷,日子过得很苦,父母靠到处捡猪粪卖钱、种橘子供我们三兄弟念书。”高允旺回忆说,早年的贫穷生活让他对农民脱贫致富的渴望感同身受,不能让现在的乡亲们重复贫穷的老路。1998年,财务会计专业出身的高允旺暗下决心,一定要学会竹荪种植技术,帮助农户解决这些难题。从此,他与竹荪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允旺一边翻书本,一边到村里调研农户遇到的问题。他利用单位门口的宣传栏,定期将自己走访了解的问题及相应对策张贴出来。原本平平无奇的宣传栏变成人们驻足观看的“知识窗”,成为直达农户的“农技热线”。高允旺的科普生涯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田间村头做科普,声名远扬
2001年,高允旺成为一名科技特派员,新的身份更让他感到责任重大。经过多方请教和反复试验,高允旺摸索了一套利用竹屑替代木屑栽培竹荪的新技术。这项技术既提高了竹荪产量,又延伸了产业链,增加了毛竹附加值,做到了资源的循环利用。由于成功破解竹荪种植产量低的技术难题,高允旺的名声在菌农间一传十、十传百。很多人前来取经。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高允旺深知知识不能只待在书本中,必须转化为可操作、好理解的具体做法。他说:“很多时候,农户在电话里说不清楚问题。我必须实地查看菌丝生长情况,分析问题,然后开出‘方子’。”
就这样,高允旺走村串户,将技术送到家门口。“竹荪该如何种植?”在田间村头的一场场科普课堂上,高允旺从不说空话,常用最直接、通俗的语言,手把手地向农户传授具体的操作步骤。菌农们都夸,高老师的技术实在!
一辈子只做一件事,高允旺将传播竹荪种植技术的事情做到了极致。这些年来,他奔走各地,足迹遍布5个省市。
组建志愿者团队,微光成炬
近年来,被高允旺自嘲“登不了大雅之堂,发不上国际期刊”的竹荪种植技术在田地里“落地生根”,真正带来了经济效益。为了将这些技术更好地普及,他组建了一支由年轻农技人员、营销大户和“土专家”等7人组成的科技志愿者队伍。该队伍常年奔走各地,传播产销信息,指导各地农户种植、营销,积极组织合作社参与展销会、年货会等各种销售渠道。
看到村里人都有了智能手机,高允旺与时俱进,也开始在线上为菌农们答疑释惑。最初的宣传栏变成了微信群,在“科特派生态竹荪产销科普群”里,高允旺不厌其烦地一一解答菌农们关于竹荪种植、产销的疑难问题。
20年来,通过科普知识,高允旺累计推广竹荪种植70多万亩,助农户增收14亿多元,带动贫困农户103户368人稳定脱贫,小小竹荪成了当地人的“白金”。2008年,中国食用菌协会授予顺昌县“中国竹荪之乡”称号。目前,顺昌县成为福建省最大的竹荪栽培基地和食用菌产业发展示范县。
如今,高允旺已经退休了,可他还想做个“编外科技特派员”,继续发挥余热。谈起未来的计划,他满怀期待:“我要继续做好农业技术科普,让农户的‘钱袋子’鼓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