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观察
关于电信运营商的各种槽点,网络曝光几乎没有断过!
近日,中国移动被曝仍在偷偷收取早在2016年就取消的来电显示费,瞬间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虽然,中国移动第一时间有了“这是老套餐,打电话咨询客服就可以取消”的回应,但已被触动敏感神经的广大用户似乎并不太买账。
这也怨不得已经不是“上帝”的消费者们,毕竟他们见惯了套餐诱导升级、降低套餐层层受阻、取消宽带需要连夜排队等现象,早就对运营商们的“霸王套路”咬牙切齿了。
总体来看,运营商们的“霸王条款”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自动续约、限制套餐选择权、隐藏费用和附加条件、虚假宣传和误导性信息,以及强制捆绑销售等。
对此,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规范电信资费营销行为的通知》中明确规定,电信业务经营者应充分尊重用户自主选择权。这就对运营商的资费设置提出了合理性的要求,要考虑和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增加相对充分的选项,让消费者明明白白地消费。
其实,早在2019年,工业和信息化部就要求三大运营商规范套餐设置,包括减少在售套餐数量15%以上、推广简单自由组合套餐、开展套餐清单公示、严禁限制老用户选择新套餐……面对这些规定和要求,运营商的执行情况基本上是“挤牙膏”。从目前的效果来看,主要还得靠用户擦亮自己的双眼。
对运营商而言,虽然“霸王条款”短期内能让自己获利,但长期来看也将损害品牌形象和声誉,还可能带来监管风险,甚至引发法律纠纷。
对消费者而言,“霸王条款”会让他们支付不必要的费用、遭受经济损失,并对运营商的信任度和满意度大幅下降。长此以往,肯定会导致用户流失和品牌忠诚度降低。此外,“霸王条款”的泛滥,会破坏通信行业的市场秩序和公平竞争环境,阻碍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运营商所能为用户提供的服务,越来越趋向于同质化的基础通信功能,就连同行之间的竞争也趋向于拼价格了。这些仍在惹众怒的“霸王条款”,难道不应该改一改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