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经验一线谈
“现在,所有人开始判断自己的病情,然后抓紧时间去诊室!”“失忆”的众人耳旁传来“健康仙子”的声音。在“健康仙子”指引下,众人回忆起自己的身份,以及之前所做的有害身体健康的事情。“这些人到底看了多少不靠谱的养生广告,脑袋里才能存下这么多谣言?”“健康仙子”摇头叹气……
这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简称中山医院)原创医学科普剧本杀《谣言迷宫》的故事背景设定。
科普传播上的一次创新
《谣言迷宫》剧本杀由中山医院宣传部策划,部长齐璐璐是这部剧本杀从无到有的见证者。“早在几年前,我们就关注到剧本杀这种形式。它可以让年轻人连续四五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拿着剧本认真阅读。”齐璐璐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传统意义上的科普形式是单向地输出知识点,大众被动接受;而剧本杀可以让参与者主动阅读和学习。这也是我们认为做科普剧本杀比较有意义和创新的地方。我们希望通过这种新颖的方式,激发公众对健康知识的兴趣。”
《谣言迷宫》剧本杀讲了什么故事,故事情节是否会被各个年龄段的受众接受,这会直接影响到健康科普效果。
打开《谣言迷宫》剧本,我们可以看到企业高管、医生、未婚夫妻、父子、母女等8个设定人物,他们都因长期不良的生活习惯而病入膏肓。在弥留之际,“健康仙子”打算给他们一次自我救赎的机会,通过剧本提供的一些线索,来判断自己的病情。如果疾病被治愈,设定人物就可以获得重生。剧本中不仅有疾病和大众健康的科普知识,还涉及患者就医流程方面的知识点。
齐璐璐告诉记者,剧本里的角色覆盖不同的职业、年龄,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在这些角色中产生共鸣。
剧本将从医院走向社会
科普传播效果取决于科普的专业性。在《谣言迷宫》剧本中,医生等专业人员在内容生产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医生等专业人员是剧本专业性、科学性的保证。”齐璐璐告诉记者,剧本里的健康知识都来自中山医院的科普知识库。在剧本创作过程中,很多专家、医生积极参与进来,提出了诸多专业建议,让剧本的科学性得到了保障。
《谣言迷宫》剧本杀一经推出便走红。其实,为了让剧本兼具科学性和趣味性,中山医院花了一些心思。比如,《谣言迷宫》剧本打磨了一年之久,从剧情到人物设置,再到如何植入科普知识点,中山医院尝试了不同的呈现方式。该院还组织了医院的内测活动,邀请各个科室的医生体验、研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剧本里的科普知识点。今年3月,该剧本在结束最后一轮内测后,第一次面向公众开放。
“这个剧本是一个公益项目。未来,我们希望剧本能够逐步从医院走向社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体验和尝试。”齐璐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