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世界下,看陆相页岩如何“榨油”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孙龙德
  • 2024-07-24 14:19

上溯千年,有一位叫沈括的人称,石油必将大行于世。沈括所言,800年后成为现实——石油实现工业化发展,首次成为第一大能源,以不可或缺的角色、基础性的作用参与到工业文明,推动着19世纪以来人类文明的加速向前。

上溯百年,又有一位叫谢家荣的人称,页岩油将成为石油的替代者。谢家荣所言,80年后成为现实——美国页岩油首次超过传统石油,并由此改变世界能源的版图。

这是一场海相页岩的革命,它指的是发生在海相地质过程中的“革命”。那陆相页岩油“革命”会成功吗?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将目光投到太平洋的西岸——曾被判为陆相贫油的中国。这里正掀起一场以陆相为主的页岩油革命。

古龙页岩油实现从资源量到产量的突破

在这场新近的陆相页岩油革命中,位于我国东北部松辽盆地的大庆古龙页岩油堪称代表。古龙页岩油所处的盆地单元——古龙凹陷,因地处古龙镇而得名,地质层位为白垩系,究其研究历史已达百年。

与古龙页岩油相关的地质基础研究肇始于20世纪20年代。此阶段,地质学家通过野外地质调查确定了地层层位。1923年,我国培养的第一代地质学家代表谭锡畴(chóu)曾到黑龙江地区进行矿业地质调查研究,与后来者王恒升一起厘定了白垩系地层,定名了嫩江组,再后来斯行健、周志炎等对青山口组进行厘定,时间一直延续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自此,这些沉睡亿年的“石头”,才有了自己的名字——嫩江组和青山口组。

自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随着国家石油勘探战略东移,我国在松辽盆地发现和开发了大庆油田,彻底改变了中国石油工业落后的面貌,创立了与“两弹一星”相提并论影响世界的陆相生油理论。

20世纪80年代至2010年,是以泥岩裂缝油层为目标的探索时期。在1983年至1991年期间,大庆油田建立了英12井泥岩裂缝油层试验区,先后钻探了5口井。1998年,该油田开展水平井开发的初步探索,古平1井获得低产油流。

2011年至2017年,我国在古龙凹陷页岩层系中的薄砂层发现了非常规油气藏致密油藏。2011年,结合致密油勘探理念与开发技术,我国对薄砂层进行了开发,其中齐平2水平井获得高产,4个开发实验区实现了开发,这也是非常规油气阶段的开始。

2018年,古龙页岩油实现了专业意义上的突破。采用高分辨率电镜技术,将2000米以下钻取的岩芯放在实验室电镜下观察分析,科研人员发现了页岩纳米孔中存在油气。研究发现,越往凹陷深部,页岩含油气性越好,这颠覆了传统的认识。以此为指导,我们确定了探索井——古页油平1井,该井位于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古龙凹陷中心深部位,获得日产油30.5吨、日产气13032立方米的高产工业油气流。古页油平1井高产,标志着纯页岩型页岩油获得重要突破,展现了陆相页岩油广阔的资源前景,具有重大战略转折意义。

大庆油田从第一口发现井钻探至今,七十余载厚积薄发,从常规找砂岩油藏到非常规在源岩中找页岩油转变,古龙页岩油实现从资源量到储量再到产量的突破,终在量变的临界点实现质的飞跃。

从纳米尺度认识古龙页岩油

常规油气一般存在于毫米至微米级的地下岩层空隙缝洞中,古龙页岩油则主要存在于纳米尺度的页岩层中。认识古龙页岩油,需要我们突破常规的视觉界限,深潜至纳米的世界。

纳米技术的应用,为储层精细表征赋予了新的视角和手段。例如,通过纳米级场发射电镜、激光共聚焦、二维核磁共振和CT扫描等表征方法,科研人员可获取页岩中纳米空间中的油气赋存方式、油水定量分布、储层三维结构展布等关键信息。石油工业由此开辟了一个全新的领域。

在古龙页岩研究中,利用分辨率0.8纳米场发射电镜,我们首次发现了页岩中新的纳米级储油孔隙——有机黏土复合孔。电镜观察发现,其内部可见大量发育的呈海绵状、网状分布的小孔隙,孔隙形态呈方形、长方形、菱形、板状等,直径为5-100纳米。页岩有机黏土复合孔隙形成演化,决定青山口组页岩随埋深增大孔隙度增加的规律,颠覆了岩石随埋深增加孔隙度减少的传统认识。

综合场发射电镜、氮气吸附、二维核磁共振和CT扫描等表征方法,研究揭示古龙页岩油孔隙直径均以纳米级为主,并发现了其规律性和特征——页岩孔隙直径随页岩埋深增加不断减小。埋藏较浅时页岩孔隙直径一般小于500纳米,埋深较大时页岩孔隙直径为8-100纳米,喉道直径一般小于10纳米。

二维核磁分析测定,纳米空间中页岩油的流动能力不同,反映纳米限域空间影响油气赋存相态。纳米限域效应导致纳米孔隙中的油气临界压力和温度降低。在地层温压条件下,小孔径中的油气呈气态或凝析态,而大孔隙中的油气为液相或气液两相,油气的可动性更好。

以上系统、创新性的研究与发现,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从未认识的纳米油气世界,为其被改造利用创造了先决条件。

陆相页岩油勘探开发理论技术难题更大、瓶颈更多,很多都属于“从0到1”的范畴。我们只有不断创新,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造适合中国陆相页岩油特征的地质理论,才能实现陆相页岩从生油到产油的突破,闯出一条适合中国陆相页岩油的特色技术路径,实现陆相页岩油的绿色规模效益开发。

(作者系中国工程院院士、天然气开发工程与石油地质专家)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