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火星生活的第十一天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张天航
  • 2024-07-25 15:33

2050年7月24日,天气晴。今天是我登陆火星的第十一天。

火星水手峡谷太空城,无数次缱绻在星际漂泊者们的梦里,十几座高低不同的赭红色建筑,静静矗立在一片绮丽的平坦谷地上。天空泛起一层层霞光,从橙红到淡紫,整座城市被蒙上一道迷幻色彩,散发出沉静而神秘的异星气息。

火星太空城处于一座高达30米的透明天棚中,一条笔直的主干道,将城里各个建筑错落有致地连接起来。建造所有建筑和街道的材料,都取自火星土壤,它们被添加太阳能光敏颗粒后,由3D建模成型。

这里的生活区是一幢单层建筑,如滴落在太空城“红瓦”上的一潭“碧水”,无论色调还是外观,都十分醒目。美中不足的是,它是3D建模板材拼装起来的,整体轮廓并不流畅,每个转折处的棱角,过度分明。

我第一次走进迷宫般的生活区时,感觉它像一个孵化器。76个房间像一只只洁白的蛋壳,整齐排列在内外3层的环形走廊里。廊道四壁光洁无尘,让见惯火星荒凉沙海的我,仿佛置于身丹麦童话中的某个奇幻场景。

我房间的编号是47,在第二圈层靠东的一侧。我打开圆形房门,里面空间不大,左手靠墙是一张铺着青色床单的智能睡床,右手墙壁上挂着连接内网的投影幕布,中央是一张既像茶几又像工作台的方桌,还有几把墩墩实实的茶色椅子。最引人注目的,是覆盖屋顶的单向可变色天棚,它随着阳光的强弱,自动调节室内亮度及温度,让此刻的异星太空,看上去和地球同样蔚蓝。

虽然这只是简单的公寓,可在火星上,待在这里已足够惬意和奢侈。

火星的荒蛮时光,随着远方铁锈色丘陵上的层层流沙,和天穹间细腻变幻的绮丽云彩,不断飞逝。

我已经适应异星上的新生活,每天在穿透变色天棚的旖旎晨曦中醒来,轻飘飘地下床,像根羽毛一样,脚尖点地,旋转到盥洗间洗漱。

盥洗室的隔断间,有贴着毛面玻璃的水循环封闭沐浴箱。按下自动调温开关,像莲蓬样的喷头里,清澈的水流倾泻如注,滋润着我干渴的肌肤。水在火星上的珍稀程度,堪比地球上的黄金。箱体下端的储水器将污水收集起来,过滤消毒以供循环使用,我才敢畅快地“浪费”金子般的清水。

太空城的水源,部分来自大峡谷茫茫沙丘下的万年水冰,另外一些则取自千里之外、火星南半球纬度最高的冰冻湖泊——“雪泪”。每天都会有一辆运送冰水的重型火星车,像“巨型坦克”般披着厚重的红尘,沿着火星2号基地方向,隆隆作响地开进太空城的“凯旋门”。

早餐和晚餐前,各有半小时的运动时间。长期在火星上生活,失重是个问题。它绝不像“身轻如燕”那般轻松、“自由自在”那样简单。人体长时间处于弱引力场条件下,生物功能会陷入紊乱,肌肉萎缩、骨骼钙质流失、心血管系统机能不断减弱。因此,锻炼就像吃饭一样不可或缺。

运动区离生活区不远,隔着一幢“太空数字图书馆”。一间间雪白的舱室没有想象中宽敞,里面有悬挂式跑步机、增压型拉力器等各种运动器材,还有乒乓球台等体育器具。人们会按照项目的轮次安排好时限,进行常规性训练和娱乐性锻炼。

我很快熟络了这里,各种器械用起来轻松自如,还教会了雷蒙打乒乓球。他从前的姿势不对,像只螃蟹挥舞着一个大钳子。当然,除了打球,其余方面,雷蒙都是我的师傅。

这里的工作和生活,有着极为严格的操作流程、轮值制度及作息安排。在荒芜冷寂的火星,师傅带徒弟的作坊式形制,对于新手上路以及科研继替,无疑是必要的。雷蒙和我都是学太空自动化工程的,自然成为班次排在一起的师徒。

依照轮次,我们将前往位于“雪泪”的2号基地。现在那里还只是个水源地和临时观测站,随着星球改造工程不断推进,会被逐步开发利用起来的。

在火星深沉的夜色里,我收拾好行李。明天,我们的“甲壳虫”火星车将驶出“凯旋门”,从一望无垠的红褐色索利斯高原,一路向南。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全国少儿科幻联盟作家)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