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乡土植物,让自然与城市“双向奔赴”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白昱
  • 2024-08-12 16:06

多彩世界

触目可及的绿意,放松自在的心境。今年以来,“公园20分钟效应”在社交媒体走红。当我们漫步于城市公园时,很容易发现公园里随处种植着的景观植物,经过精心布置和养护,赏心悦目。

然而,可能很少会有人想到一个问题:这些人工植被虽然符合大多数人的审美,但该环境却并非适宜大部分乡土动植物的生存,甚至成为它们的“绿色荒漠”——看似郁郁葱葱,实则并没呈现真正的“生态”。在这里,化学品的异味和机械割草机的定期出没,或使生物难以立足;深入其中,在人工造林里,外来花卉取代了野生植物的多样性,自然林难觅踪迹;鸟类与昆虫,多为常见的种类。

不仅是公园,其他城市绿地,如校园、绿化带等也存在“绿色荒漠”现象。

2023年秋,我所在的高中校园里,经常能看见红珠凤蝶翩翩起舞,这得益于校园内生长着红珠凤蝶幼虫寄主植物——马兜铃。然而,由于校园绿化美化,马兜铃往往无法存活到开花结果就被割掉,尽管残留的根茎可以重新发芽,但其种群扩散却受到阻碍,也会威胁到红珠凤蝶的种群生存。

2018年,我在江苏南京一所大学校园的树林中,曾见过几株野生的林荫银莲花,白中带粉的清丽花色令人印象深刻。后来,那片树林里的野生植物被清理殆尽,种上了人工花卉;在南京明孝陵附近的一处路边绿化带中,我有幸看到华东唐松草,以为它在这里会形成稳定的种群,但当我2020年重返此地时,却发现它们已消失不见……

城市的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需要更多的保护措施,盲目的绿化行为虽增加了绿色,实则可能破坏生态平衡。幸运的是,城市生态保护问题开始受到重视,并已有一些成功案例。比如,2017年,深圳召开国际植物学大会后,把大会纪念园打造成了一个“不种植物的公园”,借助风、鸟等自然力量带来的种子,让植物肆意生长,目前已吸引了数种国家级保护动物;2023年,北京提出建设“自然带”,提升城市荒野度,减少对公园绿地的过度人工干预……

或许有人担心,保护城市的生物多样性,减少人为干预,公园会不会变得杂乱无章?实际上,我们可以找到一个平衡点,对公园绿地进行适度地人工管理,给予乡土植物自然生长的机会,或许这里也会呈现出类似天然草原或森林的自然美景,并不失其美感。

此外,多种植乡土植物,或者营造类似于野外的生态环境,而不是单纯为追求美观而引入外来观赏植物,也是一种有效的生态保护方式。这样的做法在国际上并不少见,如荷兰的“原生花园”,就是在一片区域内按照原生植物的生境营造景观,深受好评。

如今,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实践:上海的浦江郊野公园西扩区,大量种植乡土野生植物;成都的一些公园也开始种植岷江百合、通江百合等乡土百合物种。这不仅保护了乡土植物,也给依赖于乡土植物的其他生物提供了更适宜的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珍惜自然财富,在城市中巧妙地融入自然之美,减少不必要的破坏,犹如守护城市的绿色“心脏”。这或许会让城市公园更具活力和韧性,也为将来铺就一条绿色发展之路,为城市生活增添更多的自然气息和生态价值。

(作者系上海市松江二中高二一班学生)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