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光召:我只是十万分之一
  • 来源:中国科普网
  • 作者:王文华
  • 2024-08-20 16:21

姓名:周光召

生卒年月:1929.05.15—2024.8.17

籍贯:湖南长沙

身份:理论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人物小传】

周光召,湖南省长沙市人,1951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195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研究生院。1957年赴苏联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工作。1961年回国,历任二机部第九研究院理论研究所副所长、所长,二机部九局总工程师,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所长,中国科学院副院长、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2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会执行主席,1996年当选为中国科协主席,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被10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院聘为外籍院士。1964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85年获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87年获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成果奖一等奖,1999年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在太空中有一颗编号为3462号的小行星被命名为“周光召星”。

【人物故事】

01 战乱中求学,用知识报效祖国

1929年,一个秋风萧瑟的夜晚,周光召出生在湖南长沙一个颇有名气的桥梁和公路工程师家里,家里有三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已使这个家庭充满了和谐幸福的气氛。小时候的周光召是在抗战艰难的环境里度过的。“七七”事变,侵华日军的铁蹄蹂躏着华夏土地,空袭的警报,撕心裂肝般地划破街巷上空……

周光召在十多岁时,便独自一人离开父母外出求学,寻找一条求生与奋发之路。他坚信,只要向前迈步,总会闯出一条路来,他要用知识报效祖国。

抗日战争时期的山城重庆,有一所南开中学,周光召就在这里就读。南开中学是著名教育家张伯苓先生创办的一所有名中学,那里有优秀的教师和良好的学习环境。抗战又把各省青年的精英集中到了重庆南开中学。在老师的循循善诱下,在同学的切磋帮助下,周光召逐渐地成熟了。数学老师唐秀颖,这位从中央大学刚毕业的高才生,用她特有的教学技巧和对学生的热爱,使他迷上了数学,渐渐地,他的数学成绩开始在年级中领先了。

1947年,周光召以优异的成绩考进了清华大学。他宛如一只辛勤的蜜蜂,在清华园这片知识的花木丛中,不停地飞舞,不知疲倦。每天天刚蒙蒙亮,他只身在校园里大声地朗读着外文,星期天他是图书馆的常客,一坐就是一整天。1951年周光召从清华毕业后又成为北京大学的研究生。他坚信:在知识的山峰上登得越高,眼前展现的景色就越壮阔。

02 曾经威震杜布纳

1957年春天。周光召以优秀的成绩顺利地通过了研究生的论文答辩,在北京大学物理系教书两年之后,被国家派往莫斯科郊区的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做研究工作。

在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里,中国、苏联、越南、朝鲜以及来自东欧各国的核物理学家们借助于这里的一台大型加速器,从事原子核物理的研究。周光召带着年轻共和国的重托,带着对妻子和不满周岁女儿的眷恋之情,踏进这神秘的领域,一个传奇般的王国。

“代表中国去的,要努力工作,不能给国家丢脸!”周光召暗暗地勉励自己。在异国的土地上,周光召倍加刻苦勤奋。他脑中盘旋着理论物理中各种各样的公式、假设、推算,他谦虚和蔼地与同行争论、研讨。幽静的森林,幽静的殿堂,幽静的夜晚,他夤夜秉灯,奋笔疾书,迎来了一次又一次透进这森林中的五彩缤纷的朝霞。

周光召凭着他的敏锐思维,科学判断,严格论证和扎实功底,4年里在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了33篇论文,归国前后,在国内杂志上又发表了17篇论文,不少论文受到国际上的好评。例如《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理论》及《静质量为零的极化粒子和反应》两篇论文,在散射理论中,最先提出螺旋度的协变描述。《关于赝矢量流和重子与介子的轻子衰变》,是最早讨论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PCAC)的文章之一。一系列的卓越成就,不仅为中国人赢得了荣誉,周光召也声名远扬,成为蜚声国际科学界的青年学者,以至于在他离开苏联将近10年之后,当有人提到周光召的名字时,苏联科学院的一位院士还是大加赞扬说:“呵,周光召,曾经威震杜布纳!”

周光召在杜布纳的4年中,他在科学上的成就迅速传遍了各国物理学界,他的名字引起了各国同行的高度重视,他是座落在日内瓦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邀请的第一位中国人。然而,这时期,也正是中苏两国和两党关系由友好而迅速转为对峙的时期。

周光召并没有陶醉在个人的成功和国际物理学界的赞美声中,“光自己有名,国家不行,到头来还是没有用处!”周光召的心绪极不宁静。不久,一件在他看来比个人的成败、荣辱不知要重要多少倍的大事,猛烈地牵动了他那颗赤子之心,使他在远离祖国的杜布纳森林里再也呆不下去了。

03 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

1959年6月,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撤走专家,使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工作陷入了困境。当时,周光召离回国还有半年时间,当杜布纳的中国专家组突然听到这个不容人有任何思索回旋余地的消息时,民族志气,爱国激情,把周光召的心,把中国专家组每一位科学家的心同祖国人民的心紧紧地连在一起了。

周光召满怀激情地起草了一封联名信,寄往北京。信中写到:

“作为新中国培养的一代科学家,愿意放弃自己搞了多年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改行从事国家急需的工作任务。我们随时听从祖国的召唤。”高度浓缩的话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充满着周光召和在杜布纳的中国专家组全体科学家报效祖国的一腔热忱。

1961年5月,刚刚回到祖国的周光召甚至没有来得及和久别的妻子及女儿叙述离别之情,就义无反顾地只身一人住到了二机部九院的单身宿舍里。从此以后,这位在国际上崭露头角的青年物理学家便销声匿迹了。

周光召奉命来到二机部九院,担任了理论部第一副主任,负责原子弹的理论设计。如果把原弹比作一条龙,那么,原子弹理论设计就是“龙头”。这件领先工作的好坏,关系到原子弹各项工程设计的成败。

在周光召回国前,彭桓武和邓稼先等人,带领一些年轻人,就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计算做了大量工作,在爆炸力学、中子输运、核反应、中子物理、高温高压下物质的性质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上,取得了大量数据。当时,我国还没有大型计算机,他们用4台手摇计算机,反复计算了9次,仍不放心,有些数据判断不了。正当邓稼先等人急切地盼望技术上的援兵时,周光召突然从千里之外赶来,和大家并肩攻克难关,邓稼先等人对于他的到来喜出望外。

“在我的一生中有一段时间,有幸和我国最优秀的青年科学家在一起工作,在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大家的确是一心为国家的事业。”许多年以后,周光召回忆说。

04 我只是十万分之一

周光召作为我们国家最优秀的青年队伍中的一员,没有任何个人的考虑,他和邓稼先等人,带领着一批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夜以继日地对核武器理论的各个领域全面展开了研究,他们一天工作十几个小时,不分昼夜,也不分节假日,在他们的工作计划中,只有“星期七”,没有“星期天”,就是除夕晚上,大家也在一片爆竹声中加班加点地工作。当时,正是三年困难时期,各方面条件都很差。然而,工作和生活的艰难困苦,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工作热情,周光召和邓稼先等青年科学家们经过短短一两年时间地齐心协力,开展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计算力学、中子物理等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应用价值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为弄清核武器内部的运动规律,为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奠定了基础,也为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成功,为中国战略核武器的设计、定型以及核武器的预制研究和其他一系列科学实验,从理论方面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试爆临近了,人们担心、焦虑、期待……在前方,后方,从草原到戈壁滩,研制原子弹的人们万众一心,闯过了一关又一关。1964年秋天,千军万马在试验上严阵以待,等待着那个庄严的零时的到来。试爆的前一天,忽然从前方传来提问:“空中如果突然来了中子射线怎么办?”

守在后方的周光召等人,根据提问又再次进行了计算。

“一定要一次爆炸成功,要把一切可能发生的意外情况都估计进去。”计算结果又一次证明,成功的把握在99.9%以上。所有可能遇到的意外他们都尽可能设想到了,最后,他们以十分有把握的语气向前方报告说:“我们认为,我们的设计把握性是很高的,出现意外的可能性小于0.1%,建议按时爆炸。”

第二天,中国西部轰然一声巨响,冉冉升起了蘑菇状烟云。从此以后,中国的核技术进入了世界核先进国家的行列。

谈起那些难以忘怀的岁月,周光召院士曾讲过这样一番话,他说:“制造原子弹和氢弹,好比谱写一曲惊心动魄的乐章,这乐章,是工人、解放军战士、工程师和科技人员不下十万人共同谱写出来的,而我只不过是十万分之一。”

周光召院士谦逊的比喻,发人深思,耐人寻味……

【主要成就】

周光召是世界公认的赝矢量流部分守恒定理的奠基人之一,在粒子物理研究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核武器的理论研究工作,领导并参与了爆炸物理、辐射流体力学、高温高压物理、二维流体力学、中子物理等多个领域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许多具有实际价值的重要成果。1961年,周光召仔细检查了原子弹研制过程中的九次计算结果,认为计算并没有问题,并开始着手推翻苏联数据的可靠性,最后他巧用“最大功原理”,从理论上证明了苏联专家提供的数据有误,从而支持了我们自己的计算结果,取得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设计的重大进展。


作者简介

王文华,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814厂高级工程师,钱学森研究者,科普作家。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