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李蓉梅
  • 2024-09-08 00:00

编创手记

“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系列图书以传世名画为插图,在图像化展示中国辉煌灿烂的古代科技的同时,又能让读者欣赏名画、名家书法,学习诗词歌赋,实现“纸上考古”。

之所以要做这套书,还得从几年前讲起。2021年,教育部印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指出中小学课程教材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形式包括科技成就。编辑想着如何从古代科技入手,介绍灿烂的中华文化。中国先人在科学探索、技术发明方面贡献巨大,在策划这套书时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十分重要。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核心思想理念的启发,编辑想到了水稻种植、养蚕织丝、造纸、烧制瓷器、印刷书籍、种茶制茶这6个切入点。这是因为,这些技术能很好地体现我国以农立国、耕读传家的传统思想,同时,中国还是这些技术的起源地。

“做什么”这个问题解决后,我们开始思考“怎么做”。古代没有照相机,古人就把看到的劳动场景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所以古代有不少绘画作品表现养蚕织丝、烧制瓷器等方面的内容,比如,《新诗造纸书画谱》描绘怎么造纸,《瓷器制运图》描绘怎么烧制瓷器。于是,编辑决定用中国古代名画为插图来讲述古代科技,将该系列取名为“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

找到相关图册后,编辑决定以绘本的形式来呈现内容。人们大多喜欢看图,尤其是儿童读者。通过图画来了解古代科技,读者会觉得有趣。编辑将描绘主要工艺流程的图画作为主图,还选取相关古代名画、名家书法、诗词歌赋、民谣农谚作为必要的点缀和补充。介绍工艺流程是图书的主体部分。为此,编辑还设计了连线游戏和涂色游戏,以增强和读者的互动。

该系列图书融合跨学科知识,与多学科教学相呼应。以《一张纸的由来》为例,编辑引入书法作品、绘画作品、诗词歌赋等,并且进行了赏析。这样一来,孩子在阅读的时候,就可以学习怎么欣赏名画、诗词等。教师也可以用这本书来讲解如何欣赏书法和绘画作品。有的科学教材讲到了瓷器,《一件瓷器的由来》一书便可作为该教材教学内容的补充。

“中国名画里的天工开物”系列图书还引入考古成就,使内容有历史感。比如,《一件瓷器的由来》在讲原始瓷的时候,编辑引入了二里头考古发现的一片原始瓷。考古成就的引入是为了增强图书的可读性,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这套作品语言风趣,专门为儿童创作。编辑将受众定位为6-15岁的儿童和青少年,虽然年龄跨度看起来有点大,但是细加分析,还是很合理的。该系列图书有很多图片,趣味性很强。小学低段的孩子主要可通过读图来初步了解内容,培养兴趣。小学中段的孩子除了感受趣味之外,还可以结合学科内容,把图书作为课堂学习的一种补充手段。比如,在学习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10课《纸的发明》时,孩子就可以翻阅《一张纸的由来》这本书,了解古人是怎么造纸的。小学高段及以上的孩子的阅读面已经比较宽泛,可能会产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那么,这套书就给他们架起了一座走向进一步探究之路的桥梁。

(作者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副编审)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