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里,与交通大师们“跨时空对话”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李哲希
  • 2024-12-11 09:35

走进西南交通大学犀浦校区的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仿佛踏入一片时光交汇之地。

四辆极具历史意义的机车依次陈列在场馆外,从20世纪80年代的建设B型8328蒸汽机车,到交大磁浮CFC-01,都诉说着我国铁路技术跨越式发展的故事。

“桥虽被炸毁,然抗战必胜,此桥必获重修,立此誓言,以待将来。”展厅一隅,静静陈列着“钱塘江大桥之父”、中国桥梁工程的奠基人茅以升亲笔写下的工作手稿。手稿中,精细的设计、精准的计算,字里行间透着对祖国交通事业的炽热情怀。

室内外约3.5万平方米的展区,每一件展品,都蕴含着我国建设交通强国路上科学家的爱国故事。

老教授编印计算机专业教材

曹建猷,中国铁路电气化事业的奠基人之一,一生致力于推动中国铁路电气化。

在他的推动下,我国从铁道电气化起步,便确定了先进的交流单相工频25千伏电压制,为以后重载运输和高速铁路的快速发展和安全运营创造了有利条件,并减少不必要的牵引式制改造带来的麻烦和资金浪费,总体上促进了铁路电气化的加速发展。

作为教育工作者,曹建猷一手推动了西南交通大学电子计算机技术专业的设立与发展。

在展厅,陈列着曹建猷亲手编写刻印的《电子计算技术讲座》(上、下册)教材蜡板。

1978年,时任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的曹建猷,决定设立电子计算机技术专业。没有办学经验,他带队到全国有计算专业的学校调研;没有教材,他在搜集和整理了10余本相关专业书籍后,亲自编写讲座教材。因教材涉及很多专业化数学符号和公式,印刷厂排版印刷极易出错,为了保证教材的准确性,曹建猷不惜用钢针一字一字地在蜡板上刻印,反复核对,确保每个符号都完美无误。印刷时,他常常亲自前往印刷厂查看把关,以防出错。

在曹建猷的支持下,西南交大的计算机专业后来顺利地拿下了硕士点和博士点,并培养了一批批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小三轮车背后的深厚情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沈志云是中国机车车辆动力学领域的开创者,推动了我国机车车辆动力学的巨大进步。

基地中一张沈志云骑着三轮车载着曹建猷在学校图书馆前经过的老照片,格外引人注目。这是一个平凡却充满情感的瞬间,背后却隐藏着一段难忘的回忆。

那是1996年5月13日,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现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沈志云满怀喜悦,迫不及待地问曹建猷要不要去实验室看看。曹建猷没有等学校派车,而是直接坐上沈志云的小三轮车,前往实验室。阳光洒在两人身上,树影婆娑,空气中弥漫着欢声笑语。这不仅是一场简单的校园穿行,更是几十年科研情谊的生动写照。沈志云由衷地感恩曹建猷的支持,而曹建猷则为沈志云的成就倍感欣慰。两位科学家心怀共同的理想与使命,为祖国铁路事业不懈奋斗,彼此支撑,共同进步。

“跨越时空”与大师对话

在基地室内展区的一块展墙上,数十个可转动的小型展牌,一面记录着老科学家对年轻科研工作者的教诲与期望,另一面则是学生对老科学家寄语的回复,仿佛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其中一块展牌上,沈志云写道,“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搭建,为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展牌另一面,年轻学子回应,“往往再坚持一下,就能有不错的结果。”

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令人动容,科学家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大学生身上赓续传承,引领更多年轻人肩负起建设交通强国的历史使命。

(作者系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工作人员)

==============================

打卡小贴士

交通强国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于2023年5月获批命名。基地在西南交通大学教学周内工作时段(周一至周五9时至17时)保持开放,法定节假日、寒暑假等其他时段仅在有预约参观时开放。观众需提前一天预约,预约电话028-66368382。

编辑:吴桐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