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5日是第十一个世界土壤日,主题是“促进土壤养护:测量、监测、管理”,其为保护和管理土壤提供明确方向和方法;12月9日至11日,由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和泰国农业部共同举办的2024年国际水土论坛在曼谷举行,在此次论坛上,世界第一个关于制止和扭转土壤退化和水资源短缺的高级别行动计划诞生。土壤和水资源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核心要素,全球约95%的粮食皆依赖土壤产出。因此,对土壤数据开展精准监测和修复,已迫在眉睫。
土壤动物是土壤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蚯蚓具有明显优势,不仅在土壤动物群生物量中占比达60%,还一直被认为是土壤健康的“晴雨表”,以其独特的方式撬动着土壤健康的“大乾坤”。
既是“松土神器”,又是“有机肥之王”
蚯蚓堪称天然的“松土神器”。它如同土壤中的“地下工程师”,在土壤里蜿蜒前行,别看其身体柔软,却能将紧实的土壤拱出一条条或水平或垂直的生命通道。土壤仿如任督二脉被打通,让空气顺着这些通道鱼贯而入,“血液”(水分)也不再淤积,顺畅渗透至土层各处。蚯蚓的“耕耘”让土地土质疏松绵软,使农作物轻松扎根,根须得以畅快呼吸并吸收营养,为粮食丰收筑牢根基。蚯蚓在土壤中的蠕动、排泄,还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栖息环境,原地不动就可以“住新家”,促其繁衍,双方共同携手分解有机物,促进养分循环。
除了松土,蚯蚓们还合力建设了马力十足的“肥料工厂”。它吞食大量落叶、枯草,以及腐烂的植物、根茎等有机物,在体内特殊酶和肠道微生物等“伙伴们”的共同作用下,将这些原本无用的有机废弃物细细研磨、分解和转化,最终排出了被誉为“有机肥之王”的蚯蚓粪。
蚯蚓粪不仅富含植物生长必需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还有大量活性很强的有益微生物菌群。此外,蚯蚓粪中还含有促进植物生长的“滋补品”——植物激素,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植物茁壮成长。以海南省海口市为例,使用蚯蚓粪种植的叶菜,在夏秋季,一亩一茬种菜产量达2000斤,相比使用生物肥至少增产10%-20%,而且地里的菜虫害少、根苗壮,叶子特别有光泽,外观、口感都更好。
拯救蚯蚓,行动刻不容缓
遗憾的是,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土壤陷入“困境”,过度开垦、不合理施肥用药,逐步榨干土壤养分、破坏土壤结构,甚至工业污染让土壤“中毒”。包括蚯蚓在内的生物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蚯蚓虽身陷囹圄,却仍拼尽全力,使出“毕生所学”帮助人们抵抗外来污染对土壤的侵蚀。可惜的是,由于污染物不断累积,蚯蚓数量大幅锐减,土壤生态链岌岌可危,土壤肥力再生陷入停滞,一场无声的“土壤危机”悄然来袭。
为保护土壤,保护人类,“拯救蚯蚓”势在必行。可喜的是,不仅是学术界,我国各行各界都愈发关注蚯蚓在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社会发展等方面的重要价值和意义,并为其提供强有力的保护。
2022年,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等7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野生蚯蚓保护 改善土壤生态环境的通知》;2023年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中首次提出“要严厉打击电捕蚯蚓等破坏土壤行为”;同年6月,蚯蚓首登新调整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守护土壤,蚯蚓不可或缺;拯救蚯蚓,行动刻不容缓。借助“世界土壤日”“国际水土论坛”等活动,让大家的目光再次聚焦蚯蚓,珍视这些蕴含着大能量的小生命。我们可采用生物肥、生物农药等措施替代化肥农药,给蚯蚓营造“安全屋”;也可以从垃圾分类做起,让厨余垃圾化作蚯蚓口粮,助力土壤改良;或者是雨后看到爬出土壤的蚯蚓,把它放回到草丛里或泥土上,都是对蚯蚓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善举。一人之力虽微,但汇聚万千微光,定能重塑土壤健康。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