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双减”政策下,在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良好氛围中,科普科幻教育对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实践、意义和难点等话题,一直颇受关注。近年来,《科普时报》的多个专栏作者也曾撰文参与过讨论。就我所见,热议中高频度出现的,是诸如科学、科幻、想象力、创造力、创新思维这样的词汇,以及对它们彼此关系的解析。今天再次亮相的“面向未来做教育”专栏,特别聚焦的是科普科幻教育的“红利”,后续还会展开更为具体的案例。
拜读周群老师的专栏文章后,随手翻阅加拿大作家李利安·H.史密斯著《欢欣岁月》,一部世界儿童文学理论经典著作,注意到作者的一个提示:应该阅读富于想象的书。遂又有了一点感悟,也产生了一些联想。且看她写道:“创造性的书籍也许并非百分之百实用,但它们也以另一种方式培养着心智。它们会给予儿童眼界与意识、美与成长。只有跟比自身更宽广宏大的事物接触以后,只有当心智被它们拉伸得更宽阔,逐步走向想象的方向,人才有可能成长。因为越是富有超凡想象力的书,与纯文学的渊源也就越紧密,其品质也就越接近于那些伟大的书。”
这里谈的自然是文学的想象。那么,科学的想象又如何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科幻,常被看作是一种探究各种可能性的“思想实验”,也是在创造一种替代性的历史或情境,它更体现了人类最可贵的想象思维与探索精神。
早年我曾多次采访过“写科幻的院士”、著名水电专家潘家铮先生,听他谈起他的科幻创作和他对科幻教育的理解。他说,想象力是创造力的重要前提。想象总是来源于现实、超前于现实,最后又改变现实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想象是推动人类文明的真正动力。再看,“科幻”这个名词中既然出现一个“科”字,就说明科幻不是梦想,不是空想,不是神话,而是有科学根据的幻想,是一种超前于现实但在将来——哪怕是遥远的将来能够实现的事实。
因此,好的科幻作品确实能够预先描绘科技发展的方向和成就,启发读者的想象开拓能力,树立和坚持钻研科学的决心,还能通过阅读得到精神上的享受与觉悟上的提高,而且比说教式的科普读物更容易让人接受,产生“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有一次,潘家铮院士谈到,目前在我们的年轻人的思想中,有两种矛盾的现象应该引起注意并加以纠正:一种是固步自封、墨守成规,思想不活跃,创新与创造意识不强。还有一种是内心浮躁、想入非非,总想突发灵感、一鸣惊人,不愿做艰苦的基础性的工作。这两种思想都不利于我国年轻一代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的科普和科幻创作,应该是既有利于人们解除思想枷锁、敢于超越现实,但又不致误导人走上“幻想联翩、不务正业”的错误境地。“科幻与科普必需并重兼行”。
是啊,要多读读富于想象的书,但也要认识到:幻想是思维的翅膀,科学才使人真正飞翔。愿科普科幻教育能够释放更多“红利”,更好地助力学校科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