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个火箭去太空旅游,看一只猕猴用意念抓草莓,围观机器人比颜值秀才艺……中关村展示中心常设展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重装亮相,展示了320多家在京科研机构、企业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商业航天等前沿科技领域的430多项技术、产品。
普通人也能到太空旅游
全球首枚液氧甲烷火箭朱雀二号、打破我国一箭多星发射尘封多年记录的力箭一号……在商业航天展区,蓝箭航天、星河动力、中科宇航等多家商业航空科技企业的展品集体亮相。
遨游太空,俯瞰蓝色地球,沉浸式感受无垠星空,让人心驰神往的太空旅游有望变成现实。
“目前我们的亚轨道飞行器已经完成方案设计并实现关键产品投产,预计将在2026年前后实现载物飞行,在2028年前后实现将普通大众送到太空旅游。”中科宇航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今年,商业航天作为新增长引擎之一,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我国陆续出台各种政策,加大对商业航天的支持力度,其中“太空旅游”多次被提及。中科宇航工作人员透露,亚轨道飞行器采用单级火箭和旅游舱组合的形式,单次可搭载7名乘客,最大飞行高度将达100—120公里,而中国空间站的运行轨道则在400公里左右。
乘客经过简单的专业培训,即可获得约10分钟的“宇航员”体验,其中包括约3分钟摆脱地球引力的失重感体验。未来打卡星辰大海不再是梦。
“意念操控”加速走出实验室
颅内植入一片小小的薄膜,绑住双手的猴子仅用“意念”就能控制机械臂,成功抓住“草莓”。在生命健康板块,记者看到这样“心有灵犀”的一幕。我国科学家自主研发的“北脑二号”,填补了国内高性能侵入式脑机接口技术的空白,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猕猴对二维运动光标的灵巧脑控。
“这片薄膜上排布了数十个比头发丝还细的电极,通过开颅手术被精确植入猕猴的大脑皮质。电极相当于一个‘传感器’,能采集和解码猕猴的大脑意图。”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普时报记者。
脑机接口正接入现实。2023年,“智能脑机系统增强计划”在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所启动,称力争在3到5年内突破侵入式脑机接口方面的关键技术。未来,“北脑二号”有望帮助瘫痪、失语等患者实现运动、语言等功能替代,计划2026年进入临床验证阶段。
每76秒有一台小米汽车下线
在新能源汽车板块,一辆被“扒光”所有“外衣”的新能源汽车模型格外引人注目。1∶1“汽车芯片分布”可视化展车模型,按照7大系统、29个子系统和3条流动电路的布局,搭载展示了57颗国产芯片。智能汽车“芯”国潮正加速崛起。
汽车芯片更像一座房子,里面集成了多种功能。“这款智能座舱搭载了一体芯片和中央网关高性能芯片,为智能汽车注入‘大脑’中央计算灵魂。”芯驰全场景人机交互智能座舱展台工作人员介绍,驱动多个显示屏的“一芯十屏”芯片,支持AI大模型运行,能够实现电子后视镜、娱乐系统、人机交互等座舱体验,以及360度全景环视、自动泊车、智能驾驶等功能。目前,芯驰车规芯片已实现近450万片量产,应用于40多个主流车型。
另一边,小马智行把第六代自动驾驶汽车开进了展示区。这款车以自主研发的“虚拟司机”技术为基础,在出行领域推出安全先进的L4级(自动驾驶分为5级,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自动驾驶软硬件集成系统并落地商业应用。凭借多传感器融合感知、交互式规划控制算法、高精度地图定位以及多重冗余设计的硬件系统,无人车可在城市复杂工况及恶劣天气下自如行驶。
海湾蓝的车身、超大的整车玻璃、炫酷的智能座舱……刚刚揭开神秘面纱的小米汽车吸引不少观众“打卡”拍照。细数小米汽车的“杀手锏”,从电驱、一体化电池,到超级大压铸,再到智能驾驶、智能座舱,五个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自研均实现多维度领先。在产能配备后,小米汽车工厂每76秒就可以有一台新车下线。
机器人玩转茶艺
机器人装上智慧“脑”,当生成式人工智能接入应用场景和设备,仿生人形机器人、智能茶艺机器人为观众打造一站式智慧服务体验。
灵活的“夹爪”轻轻抓起茶壶盖,又稳稳拎起茶杯,注水、洗杯、泡茶、倒茶,一整套动作行云流水。“实施这个指令并不简单。”北京软体机器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工程师拿“倒茶”举例说,仅这一个动作,就需要精准调试机器人手臂的倾斜度来控制好出水量,机器人还能精准控制浸泡时间、把控茶汤浓度。
展会现场,“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与大模型”备受关注。“以前,我们操控机器人的行为一般通过对其进行预编程来实现。例如,让它去拿一个苹果,它只能去拿苹果;想让它去拿香蕉,如果没有预先设计好编程程序,机器人就无法实现该动作。”展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随着大模型的接入,机器人处理所收集到的信息的能力更强,未来将逐渐实现操作更多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