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丘利”:销路最差的量产客机

□ 马之恒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6-14 08:52

如果你经常乘坐飞机,或许会发现,大型机场里的“常客”有波音B737和空客A320,它们占据了世界上大部分中短程航线——往来于西欧各大城市,或在中国执行国内航班。但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布尔热,法国国家航空航天博物馆里沉睡着波音B737曾经的竞争对手——“墨丘利”。它承载着法国航空工业的起飞雄心,却以“销路最差量产客机”的名号走进了历史。

着眼于未来的计划

1967年春天,美国波音公司的B737原型机完成首飞,道格拉斯公司的中短程客机DC-9迎来了最强劲的竞争对手。中短程窄体干线客机市场的竞争,也因此越发激烈。

而此时,法国南方飞机公司研制的“快帆”客机已显出老态。1958年投产的“快帆”,是世界上第一种专为中短程航线研发的喷气式客机。尽管它的销路还算可以,却因货舱容量不足的缺陷,难以打入最有市场前景的北美洲。

当时,在法国航空界看来,“快帆”和一些更早的中短程客机,都需要新锐的后继者。而且,客流的迅速增长也会让DC-9和B737很快过时,因为它们的载客量刚刚破百。因此,法国应该直接攻关150座级中短程客机,以占得先机。在法国政府的支持下,达索公司开始了这项着眼于未来的计划。

公司创始人马塞尔·达索亲自为新客机选择了“墨丘利”的名字,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信使神和商业守护神。达索后来回忆说:“我遍寻(罗马)众神的谱系,想要为新飞机找一个名字。墨丘利的形象吸引了我,因为只有他的帽子和鞋子上各有一对翅膀。”由于担当神界信使的缘故,“墨丘利”拥有行动迅速、善于飞行的特质;服饰上的两对翅膀,又暗合了现代民航客机拥有一对机翼和一对水平尾翼的布局。这样颇有寓意的名字,无疑表现出了达索对新客机的期许。

远见与短视共存的客机

达索公司为“墨丘利”的研制创造了最好的条件。研发团队配备了当时性能领先、价格昂贵的计算机和设计软件,来模拟飞行过程中机翼周围气流的状态,并与风洞实验结果相互印证,以期打造出最有利于稳定飞行的“完美的机翼”。“墨丘利”也搭载了比DC-9和B737都要强大的发动机,因此它虽然更加沉重,却在速度上略胜一筹,不愧于自己的名号。

为了吸引航空公司购买“墨丘利”,研发团队优化了大量细节,比如,在发动机短舱上加入声波吸收材料来降低噪音。他们甚至考虑到了飞行员的体力消耗,使女飞行员也可以轻易驾驭“墨丘利”。在当年的技术条件下,这是一项非常了不起的成就。

然而,格外注重细节的“墨丘利”,唯独忽视了油箱容量。当它满载的时候,航程只有可怜的1700公里。如果以巴黎作为航线网的起点,大部分西欧国家的首都和大城市都在这个里程之内。但航空公司不一定会以巴黎为中心布局航线网,当然也不愿买一款“飞不远”的客机。

航程缺陷注定惨淡结局

不过,达索公司并不认为“墨丘利”会无人问津,反而坚信它必将热销,甚至特意为此建造了新厂房。

只运营法国国内航线的因特航空公司成为“墨丘利”的启动客户,在1972年签下了10架飞机的订单,达索公司便启动了“墨丘利”的量产工作。

然而,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了石油危机,航空公司不愿为了微小的航速优势付出更多油料。同时期还出现美元贬值,购买美国飞机变得更便宜。这些因素进一步放大了“墨丘利”航程不足的缺陷,最终它失去了所有潜在客户,总销量定格在了可怜的10架。

虽然在1983年,因特航空公司买下了按照量产型标准改装的第二架“墨丘利”原型机以充实机队,但这仍然不能改写“墨丘利”作为“销路最差量产客机”的纪录。

1995年4月29日,“墨丘利”退出民航运营。在20多年的服役期里,11架“墨丘利”总共运送乘客4400万人次,相当于法国人口的3/4,且从未发生过飞行事故,这足以说明它是一款优秀的客机。

更重要的是,“墨丘利”无意中验证了一种飞机制造模式的可行性。它的零部件大约30%在法国境外制造,通过特种运输机以空运的方式抵达总装工厂。若干年后,空中客车公司也遵循了类似的生产模式。从这个角度来说,“墨丘利”如同空中客车的预演,在它的“遗骸”上,生长出了今日欧洲航空工业的骄傲。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