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考古:跨学科研究的“天花板”

□ 朱 辞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7-12 08:18

近期,南海西北陆坡沉船考古发掘引发广泛关注。色彩斑斓的珐华彩、一缸流油的盐鸭蛋、码放整齐的大铁锅……你能想象这些古代遗存都来自古沉船吗?是水下考古把它们带到现实中来。

什么是水下考古

水下考古,顾名思义就是在水下做考古。因此,水下考古的本质首先是考古,其核心思想和理论与考古学相同。也就是说,水下考古是一群考古学家学会了潜水,然后去水下工作。

水下考古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水下考古是研究与古人类涉水开展的生产、生活相关的一切遗存的科学,包括港口、沉船、海上交流、贸易等;狭义的水下考古是指潜水进行的考古,以沉船最为多见。

水下考古怎么做

一项完整的水下考古工作,至少需要四个步骤:怎么找文物?找到后怎么捞文物?捞上来如何处理和保存?捞上来的文物怎么用?它们分别对应了调查、发掘、保护整理和研究四个环节。

首先是怎么找文物。水下考古的调查方法有与传统考古相似的地方,比如文献调查和口碑调查是通用方式,通过古籍、地方志等文献记载,以及遗址周边居民的口口相传等渠道,能确定遗址的大致范围。

当然水下考古也有自己独特的调查方法——利用物探手段和水下实地探摸,以确定水下遗存的准确点位。海洋物探是海洋地球物理探测的简称,是研究海洋地质最基本的技术手段,也是后续进行水下考古的前提。目前,应用于水下考古物探的类型主要有声学探测、地磁探测和机器探测。

其中,声学探测应用范围最广,它是通过声波反射进行水下遗存的定位;地磁探测多用于金属文物遗存探测,比如近十年来开展的甲午沉舰系列考古,很多沉舰都是通过地磁探测手段最先发现的;随着科技进步,机器探测则越来越广泛地参与到水下考古事业中来,载人潜水器、水下遥控潜水器和自治潜水器是目前常用的三类机器探测手段。比如最近广受关注的南海西北陆坡一号、二号沉船,最早就是由“深海勇士”号载人潜水器在海底1500米处首先发现的。现代水下考古多采取综合的物探调查技术,多种技术手段相结合,配合水下考古队员的探摸,才能做到查得清、找得准。

其次是怎么打捞文物。打捞文物可不只是把文物捞上来,在这之前还要进行布置探方、记录信息、绘图、拍摄等一系列工作,才能保证文物信息的完整性。在能见度很低的水下,记录信息显得尤为困难,比如一张完整的全景照片,可能需要上万张照片进行拼接,这是一项不小的挑战。

提取文物只是发掘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小件文物一般用起吊筐,大件文物则直接在水下固定后起吊。此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文物提取方式——整体打捞,南海一号、长江口二号沉船就采用这种方式打捞。整体打捞虽然会面临更多困难,但其带来的历史文化价值不可估量。

文物出水后如何处理和保护?这是非常重要的环节。与出土文物最大的不同在于,出水文物表面有附着物,这是海水中的微生物和化学物质侵袭造成的。文物长期在水下处于饱水状态,不论是有机质还是无机质,一旦离开了原生环境,将会很快氧化或坍塌,因此现场保护尤其重要。水下考古队员会在第一时间对文物开展脱盐、脱水、杀菌、除锈等工作,转入实验室后持续保护,以避免文物出现损坏。

捞上来的文物怎么用?将发掘的一手资料如实整理后,形成详尽的发掘报告是首要任务。考古学家会运用地层学等方法论,以及对文物进行科学检测的手段,形成科学、完备的考古发掘报告,以便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人员使用考古资料。当然,考古学家们也会研究文物背后承载的信息,比如对海上丝绸之路、古港口、古代造船等课题进行研究,不断增加水下考古成果。

可以说,考古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而水下考古更是跨学科研究的“天花板”。

(作者系国家海洋博物馆科研科普中心副主任)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