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普时报记者 吴琼
暑期探展②
“妈妈,快看,这里有我在电视上见过的‘雪龙’船!”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展厅里,小女孩稚嫩又激动的喊声,吸引了不少观众的目光。这里正在展出“冰路征程——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成就展”,“雪龙”号和“雪龙2”号极地破冰船模型在展厅亮相。展览将持续至10月21日。
诉说40年光辉历程
一走进国家博物馆的“艺术长廊”,就能感受到冰雪的“清凉”,冰山、企鹅、冰芯……观众仿佛真的到了极地。
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南极考察队591名队员,乘坐“向阳红10号”船和“J121号”船从上海出发,开始远征南极。到今年,中国极地考察已走过了40个年头。
40年来,我国完成了40次南极考察、13次北冰洋考察、20次北极黄河站年度考察,以及多个年度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考察。在南极建立了长城、中山、昆仑、泰山和秦岭站,在北极建立了黄河站和中冰北极科学考察站。全国400余家单位近万人参加了极地考察。
为了展示这些来之不易的丰硕成果,展览分为“领导关怀” “奋斗历程” “辉煌成就”和“冰雪荣光”四个部分。
据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副主任龙威介绍,本次展览有三大亮点:
一是展览首次系统梳理了中国极地考察40年来的发展历程和历史成就,全景展示科学考察成果、极地国际治理和国际合作、极地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极地科普文化等。
二是展品数量多、精品多,南极冰芯、极地科学钻探设备、“两船七站”大比例模型等百余件展品,辅以大量真实影像资料,首次面向公众集中展出。
三是展览特色鲜明,尤其是中心展区以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极地冰原作为展台,依次展出考察船、考察站和极地考察立体观监测系统。
把考察站“搬”到展馆
“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这是咱们国家的第五个南极考察站,也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它以中华民族的祖脉秦岭命名,是绵延传承中华历史文化记忆的精神象征。”展厅中,一位父亲指着“秦岭”站模型,逐字逐句地为孩子讲解。
“本次展览最大的展品就是长9米的秦岭站模型,‘雪龙’船模型和‘雪龙2’船模型分别长8.35米、6.12米,是目前最大比例的模型,这三件展品是本次展览中当之无愧的‘明星’。”展览主设计师刘泽龙告诉记者。
顺着参观指示顺序,走过考察站,就会看到我国首架极地固定翼飞机“雪鹰601”模型,红白相间的颜色,流线的造型,非常醒目。在中国第32次南极考察期间,“雪鹰601”首飞南极取得全面试飞成功,标志着我国南极考察开始迈入“航空时代”。
继续前行,考察队员的5套由薄到厚的队服出现在眼前——胸前印有国旗的衬衫、抓绒衣、防风衣、企鹅服和极寒企鹅服。“这是特制材料吗,一定很保暖吧?”“这两套衣服叫企鹅服,是因为穿起来很像企鹅吗?”不少参观者在这里驻足、讨论……
要说人气最旺的,还得是展览特设的“极地之旅”多媒体体验区。一进门,就能看到三面墙的巨大屏幕正在播放南极的各种罕见画面。观众可以身临其境地感受极地,观看“雪龙”船及“雪龙2”船劈波斩浪、破冰前行,南极大陆凛冽的“地吹雪”和天地浑白的“白化天”,顺畅滑行的企鹅和慵懒笨拙的海豹,栉风沐雨的内陆队员和有条不紊的吊装作业,绚丽多彩的极光和翱翔南极大陆的“雪鹰601”飞机……“这段视频虽然只有10分钟,但让很多人直呼震撼,是我们从极地考察记录的多年素材中甄选出的精华,这些真实影像无不展示着极地特有的浪漫与昂扬的中国力量。”刘泽龙说。
再现极地工作真实状态
辉煌成就的背后,离不开极地工作者的无私付出。中国极地研究中心主任刘顺林感慨道:“南极是风极、寒极、冰雪极,自然环境极端恶劣,极地工作充满艰辛和挑战。一代代极地工作者在冰天雪地中铸就了荣光。”展览以图片视频等形式,真实呈现了考察队员在极地的工作生活状态。
龙威说,展览期间,还将组织多场极地科普教育和文化宣传活动,邀请参与极地考察工作的科学家、考察船长、考察站长、建设者,介绍极地考察四十年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极地考察老队员、一线考察队员等也将分享极地工作生活的经历和感悟。
这个夏天,到国家博物馆,近距离感知我国极地考察的艰苦卓绝和辉煌成就,开启一场认识寒极之地绽放炙热“中国力量”的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