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高考金榜题名的学子们,陆续收到了各大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可喜可贺!我们今天来追溯一下“题”这个字的来历。
“题”,是个形声字。我们先分析一下它的声旁,也就是左边的“是”。大家可能会觉得奇怪,“题”的读音和“是”差太多了吧?那是因为字音从古至今发生了不小的变化。我们可以对比一下, “提起”的“提”和“醍醐灌顶”的“醍”以及“堤坝”的“堤”,是不是和“题”的读音差不多?它们的声旁都是“是”。
再来分析一下“题”的形旁,也就是右边的“页”。“页”的早期字形像一个跪坐的人,突出了头部,身体显得很小,所以它的本义是人头。后来这个字逐渐演变成了繁体的“頁”,又简化成了现在的“页”。
“页”后来假借为“葉”(“叶”字的繁体)。书籍所用的纸张很薄,就像树叶一样,所以人们把“书葉”写成“书页”。现在这个意义已经成为“页”的主要用法了。本义只在“页”作为组成汉字的部件时才有所体现。
一般来说,带“页”的字和人的头部、颈部有关,比如“头顶”的“顶”,又如“颈部”的“颈”,再如“颧骨”的“颧”,还有“额头”的“额”,以及“胡须”的“须”等。“题”也不例外,它的本义是额头。
《韩非子》里面有一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期有一位思想家叫詹何,他坐在家里讲学,弟子们在旁边侍立。这时候,外面传来了牛叫声。有个弟子说,“是黑牛也而白题”,即这是头黑牛,额头是白的。詹何说:“然,是黑牛也,而白在其角。”詹何认为确实是黑牛,但是白的地方是在角上。有人出去看,发现果然是黑牛,角上裹着白布。詹何猜得非常准,但是韩非子认为,与其费劲儿地坐在屋里推算,还不如派一个小孩到外面亲自观察,即使没有很高的智力,也能得到事实的真相。这便是“詹何猜牛”的故事。
“题”由人的额头引申为事物的端头,进而引申为标签、书签,接着引申为加在诗文或者演讲内容前面的名目,比如“标题”“题目”。我们读古诗时,就要重点关注题目,因为题目有助于我们理解诗的背景和主旨。
苏轼有一首诗,题目是“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表明时间是“正月二十日”,同行的人是“潘郭二生”,活动是“出郊寻春”,写诗的缘由是“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信息特别详尽。李白有首诗,题目是“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时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大家可以尝试提取一下其中的信息。
“题”还引申为考试或练习时要解答的问题,比如“试题”“练习题”“问答题”等,这也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意义。
“题”的本义是额头,额头位于人脸的上端,因此“题”作为动词时,可以表示写上、签署,比如“题诗”“题字”“题名”。古代有一种“题壁诗”,就是写在墙壁上的诗。比如,北宋苏轼的《题西林壁》,题在庐山西林寺墙壁上;南宋诗人林升的《题临安邸》,写在临安的一家旅舍的墙壁上;清代谭嗣同写过《狱中题壁》,顾名思义,是写在监狱墙壁上。
古人在科举考试中考中了,名字会被写在黄色的榜单上,所以叫“金榜题名”。有一个类似的成语是“雁塔题名”。在唐代,长安城里有一座著名的慈恩寺,是太子李治为纪念母亲长孙皇后的“慈母之恩”所建。后来玄奘法师从印度回来,在大慈恩寺翻译佛经,他向朝廷建议修建雁塔,用来贮藏他从印度带回的佛经,这就有了我们现在所说的“大雁塔”。唐中宗神龙年间,进士张莒游慈恩寺,一时兴起,把名字题在大雁塔下。后来其他进士纷纷效仿,形成了一种风俗,就叫“雁塔题名”。白居易27岁考中进士,也曾参与雁塔题名。他作诗表达自己的喜悦之情:“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
祝愿我们的学子,今日金榜题名、意气风发,来日学业有成、青云直上!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