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科技强国,一流期刊不可或缺

□ 科普时报记者 吴 琼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7-26 08:15

科技期刊是传播和记录最新科学研究成果的重要媒介。为提高在全球科技领域的影响力和话语权,我国近年来一直致力于合理布局科技期刊建设,打造世界一流科技期刊,服务于科技强国建设。近日,在第十九届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论坛上,科技部新质生产力促进中心主任邢怀滨介绍,科技部为此在2023年专门开展了“加强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项大调研,了解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状况。

科技期刊支撑科技强国建设

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李德仁曾经说过:“办出中国人自己的国际一流期刊,是科技自立自强的任务之一。”

以高校科技期刊为例,中国高校科技期刊研究会理事长张铁明告诉科普时报记者,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有助于聚焦国家创新发展的关键领域,吸引一流科技创新成果,进一步加快拓展国际前沿学术阵地,促进科技创新。

结合实际工作,《桂林理工大学学报》副主编陈宏毅认为,科技期刊可以有效促进科学技术的传播,促进同行科学家之间的交流。“例如,通过嫦娥五号月壤研究发表的科技论文,我们了解到月球年轻玄武岩的秘密,认识了嫦娥石,这对于国家深空探测布局、规划下一步发展方向,以及科学家了解前沿科技,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避免了闭门造车、重复工作。”

在《镁合金学报(英文)》主编、中国工程院院士潘复生看来,“办一流科技期刊能为产业服务,我们要吸引世界最新的科技成果来发表,让最先进的成果在中国落地”。

我国科技期刊发展存在短板

“我国一流期刊建设取得了快速进步,少数期刊进入了一流期刊的门槛,但绝大多数期刊还处在追赶阶段。一流科技期刊缺乏已成为科技强国建设的主要短板之一。”邢怀滨指出,我国建设国际一流科技期刊面临着严峻形势,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科技期刊的主管、主办和出版单位分布分散。我国5163种科技期刊,共有1339个主管单位、3218个主办单位和4440个出版单位,“小、散、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影响国际竞争力提升。国外优秀期刊大多采取集团运作方式,例如,施普林格·自然出版商出版2400余种期刊。

中国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总体较弱,被国际重要检索数据库收录的比例较低。据最新发布的《期刊引证报告》显示,科学引文索引(SCI)共收录全球自然科学类期刊9471种,其中,中国280种(按出版国统计),仅占全部期刊的2.92%。

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严重。2023年中国作者在SCI收录期刊上发表论文73.96万篇,其中发表在中国期刊上的论文仅为4.35万篇,占全部中国作者SCI发文总数的5.88%,有94.12%的论文发表在国外期刊上。“如果期刊的影响力大,优质稿源就会纷至沓来;优质稿源又会提高期刊影响力。这其实是一个正反馈,但对于后起步追赶型的期刊就是陷阱和低水平循环。”邢怀滨说。

科研评价实践中还存在“SCI至上”和“以刊评文”的不合理导向。尽管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科技评价改革措施,例如推行“代表作”评价等,但政策效果显现还需假以时日。

建设一流科技期刊时不我待

《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5年使我国科技期刊综合实力跃居世界第一方阵。“从现在到2035年,我们还有11年时间。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任重道远又时不我待,最需要以十年磨一剑的信心、毅力和积极性来推动这项工作。”邢怀滨表示。

“推进一流期刊建设是一项涉及多个要素的系统工程,涉及稿源、人才、管理、平台等。”为加快推进这个系统工程,基于“加强国际一流科技期刊建设”专项大调研,邢怀滨建议,要对科技期刊发展进行顶层设计和统筹推进,系统评估我国一流期刊建设情况,然后高屋建瓴系统布局和分类引导未来十年的建设。

其次,要充分调动科学家办刊的积极性。一方面政策引导科学家把最具代表性的论文发表在国内期刊,另一方面要对于科学家参与办刊给予相应奖励。

此外,要建立期刊分级分类评价机制。在邢怀滨看来,要针对不同期刊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促进形成各类期刊高质量发展的行业生态。“集群式发展是解决科技期刊‘小、散、弱’问题的关键。要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国家级专业出版平台。”邢怀滨建议,国家牵头打造几个“大船”——国家级的出版发布平台,为提升我国科技期刊的整体竞争力提供有力支撑。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