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该是“成长的烦恼”

□ 尹传红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8-09 08:47

《科普时报》“成长智慧”版新设栏目“成长瞬间”,首选文章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张正宜写的《掉牙记》。这个“作文题”是我出的,其开篇所述孩子晃掉第15颗牙之事发生在十几天前,当时我就在“现场”。这个突发事件引发了一桌人的欢笑、畅谈。

其实,女孩儿所谓的“惊慌”,只在一瞬间:道出“15”那个数字后,她即拿着沾有血迹的牙齿,走到坐她对面的父亲身旁展示,还在众目睽睽之下讲起了自己的掉牙史。

我惊讶于她对场景的记忆、对细节的描述,感觉她还挺会找重点、标亮点的,看来老有经验了。从她的叙事中,也得以窥见她的父母双亲几乎都参与了她“整个换牙工程”:就换牙适时地做出科学解释,予以动态的呵护与关爱。孩子自己也整得明白,称《儿童百科全书》说的没错,女孩子换牙比男孩子早,她算是班里换牙最早的学生了。

不禁回想起自己在那个特定时期的经历,就跟大家分享:当我觉得乳牙有些松动时,总感到痒痒得难受。有几次真的是狠下心来,拿起老虎钳子对着镜子一拔了之,也甭管新牙会不会长歪了。那年头孩子们多半是被“放养”,这方面的事大人们都不怎么管,只是常常听到他们告诫:拔掉的下牙要抛到房顶上去,这样新牙才会长得顺利。后来寻思过,这么着除了表达美好的愿望,似乎也没啥科学道理呀?

大家聊得正酣,我脑海里忽然冒出久违了的“缺牙棒”一词,那是过去家乡的大人们调侃掉了牙的孩子常挂嘴边的话,印象中我被这么招呼时多少还是有点儿难为情,似乎潜意识里就将其视为自己身体中的“缺陷”了。

童年记忆延展开来,又联想到8个多月前的一次所见所闻,颇有感慨。2023年11月18日,我参观上海国际童书展,路过一个展区的讲坛时,一位日本女作家的演讲吸引了我的目光,只听她说:“前不久我刚推出了《如想前往牙齿行星》绘本。我创作这部作品的初衷,是希望大家不要把因为有蛀牙或换乳牙,而不得不去牙科就诊,视为一种讨厌的经历,希望大家能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待这件事。在觉得工作很辛苦或很讨厌时,我们可以换个角度来思考,这也许会让事情变得有趣起来。”

她提到自己小时候换牙,竟莫名其妙地生发出一种内疚感,好像是件很丢人的事情。长大以后再回想,那不过是自己成长中必然要经历的一个过程而已,别人也都是这样过来的嘛。

确实,生命成长有其独特性。科学观察已经向我们昭示:很多哺乳动物的成长标志就是换牙。孩子掉牙就是将要脱离幼儿期的生理标志。这种由身体显现的生理性转换,实则也是自我发育、自然成长的一个阶段性信号。

“牙掉啦!”——我想,那不该是我们“成长的烦恼”啊。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