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畏权威,“硬刚”苏联教授

□ 王渝生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8-23 08:47

1952年,23岁的周光召在北京大学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周光召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担任物理系讲师,并于1957年被选派赴莫斯科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从事高能物理、粒子物理理论研究。

在1958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29岁的周光召对一位苏联权威教授的粒子自旋成果提出了异议,那位苏联教授回应:“你的观点没有道理!”会后,周光召废寝忘食,默默地研究了3个月,一步一步地证明了自己的学术观点,并先后把研究成果写成《极化粒子反应的相对论性理论》和《静质量为零的极化粒子的反应》两篇论文,发表在苏联的学术期刊《实验和理论物理》上。这就是世界高能物理领域著名的“相对论性粒子螺旋态”理论的问世过程。

1959年,苏联从中国撤走全部核专家,周光召致信当时的中国核工业部:“作为新中国成长起来的一代科学家,我们已经做好一切准备,承担祖国下达的这项光荣任务。”

1961年初,周光召回国,到北京大学任教,实际上担任核工业部第九研究院理论部第一副主任,隐姓埋名近20年,专心致志研制原子弹和氢弹。

他和彭桓武等科学家艰苦奋斗,精心设计,严密测算,独立自主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理论设计方案,为1964年10月16日核试验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他们又加快氢弹研制步伐,白手起家,刻苦攻关。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周光召凭借其在两弹理论设计定型及研究试验中的成就,获得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999年“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