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地史新章 见演化真容

——我国新增3个世界地质遗产地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9-06 08:43

□ 卞跃跃

9月3日,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在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主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对外宣布,第二批100个世界地质遗产地名录日前公布,我国有3个地质遗产地入选,分别是《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内蒙古)、《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四川)和《桂林喀斯特》(广西)。

什么是地质遗产地

地质遗迹是一个地质学概念,就是指在地球演化历史过程中,由内、外地质营力作用形成的各类地质现象,这是一类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也是重要的自然遗产。因此,人们把地质遗迹视为地球母亲赐予子民们的宝贵遗产,称为地质遗产,继承和珍视这笔一旦失去就不可复得的地球遗产,已逐渐成为各国共识。

地质遗迹是地质历史时期保存遗留下来,分布在一定区域内,不仅具有典型性、特殊性、稀有性等属性,还兼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属性,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极高。这类重要的地质现象可以用来追溯地球演化历史,是人类通往了解46亿年地球历史的重要依据,也是获取地球演化变迁过程珍贵信息的重要途径。

我国是一个地质大国,拥有全世界最齐全的地貌类型和最丰富的地质遗迹,给公众认识地理、研究地理、利用地理、寄情地理提供了重要素材和充分条件。

如何评选

成立于1961年的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即国际地科联,是世界上最大、最权威的地球科学团体。

国际地科联对于世界地质遗产地的筛选标准是:具有最高的科学相关性、非凡的地质要素过程、这些关键地点可作为该领域的最佳代表、具有全球对比意义。地质遗产地必须具有明确的边界,面积大小不限,但最能展示科学价值的地质现象必须在边界之内。

这次我国入选的3处地质遗产地,涉及了古生物学、地貌和地质活动过程等领域,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有哪些社会价值

地质遗产地除了重要的科学价值,还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对于普通公众而言,地学旅游便是社会价值的重要体现。

目前,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的深度科学研究尚在继续,科学爱好者可以在获得许可后进入,去尝试探索新发现,但是一定要注意地质遗迹保护和野外考察安全。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占地约7万平方米,在1972年首次被发现后建立了遗址博物馆,即今天的自贡恐龙博物馆,这是中国,也是亚洲首个专题恐龙博物馆,已于2008年入选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是自贡旅游一个非常重要的目的地,不仅适合亲子旅游,还是打卡学习恐龙知识的好去处。

桂林喀斯特构造出“甲天下”的桂林山水,更是世界闻名的风景名胜,已于2007年入选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是人民币背面选用的中国代表景观,适合放松身心、寄情山水的全家旅行。

==============================

打卡遗产地

实现5项世界之最

植物庞贝城——乌达二叠纪植被化石产地是指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乌达煤田内特异埋藏保存的二叠纪化石森林。如今荒芜的干旱半干旱土地,在2.98亿年前,属于低纬度热带区域,温暖潮湿的气候条件使得该地植被异常茂盛,为煤炭沉积提供有利条件。频繁的火山喷发也为植被的生长提供多种营养元素。

如同在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爆发所掩埋的庞贝古城,一场发生在二叠纪的大规模火山爆发,封印了这片植被茂密的原始森林。火山灰集中大量沉降生成了这片特异埋藏的化石森林,而其中的植物依旧形态可辨,栩栩如生,因为被命名为“植物庞贝城”。

科学研究为我们展现了鲜活的地质历史,譬如火山灰内的高精度锆石定年结果表明,这个森林的年龄为距今298.34±0.09百万年,与石炭-二叠纪之间的界线年龄十分接近,可以说是最早的二叠纪成煤森林。目前,乌海“植物庞贝城”的研究已经取得了5项世界之最:最大面积的远古森林实践复原、最丰富的同期成煤植物群化石标本收藏、最古老的苏铁植物、最丰富的瓢叶目植物群落、最多的化石植物整体重建因而为古生物演化生命树增添了最多的新物种。相信随着研究的持续深入,还会有更多科学发现。

恐龙样本“汇集一堂”

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是一处最密集的中侏罗世恐龙化石遗址。其所在的四川盆地是中国南部上扬子地台著名的红色盆地,表面露出一套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的陆相地层,含有恐龙化石的地层厚约180米。到目前为止,已经发掘出200多具恐龙和其他脊椎类动物化石,形成了中侏罗世高度多样化的脊椎类动物群落。

除了身为蜀龙动物群的类型产地,许多基干类群,如李氏蜀龙(真蜥脚类恐龙)、董氏大山铺龙(大鼻龙类)、太白华阳龙(剑龙类)、劳氏灵龙(新鸟臀龙类)等,都是各自类别的典型代表。自贡大山铺恐龙化石群遗址也填补了恐龙进化史上的某些空白。

影响中国绘画和诗歌

桂林喀斯特是大陆型塔状岩溶(峰林)的典型代表,是华南地区岩溶演化末期的地貌展现。受古生代构造运动的影响,桂林喀斯特形成了独特的岩溶发育盆地,使其成为开展岩溶过程及其环境影响研究的代表区域。“桂林模式”展现了峰林和峰丛岩溶形态的共存和相互作用,具有国际科学意义。

厚层碳酸盐岩、温暖湿润的气候及充沛的降雨,共同促进了强烈的岩溶发育。第四纪以来,该地区的差异性构造抬升塑造了地形地貌的多样性,主要形成两种岩溶地貌:塔状岩溶和锥状岩溶。塔状岩溶或“地表流岩溶”在低地占主导地位,外源水汇入产生侧向侵蚀。

对桂林岩溶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7世纪,旅行家徐霞客探索了88个洞穴,创造了“峰林”和“峰丛”两个术语。当代研究侧重于进一步了解岩溶动力学,建立“峰丛”和“峰林”同时演化模型,还产生了影响中国绘画和诗歌的重要美学意义。

(作者系中国地质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