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气象科普教百姓防灾减灾

——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着力推动科技资源向科普转化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9-13 08:37

□ 赵晓妮

为迎接2024年全国科普日,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科技发展处(综合处)(以下简称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正紧锣密鼓地筹备科普活动。这支科普团队近日被科技部、中宣部、中国科协联合授予“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增强公众气象防灾减灾技能,以及应用气象服务信息的能力,对于有效引导公众趋利避害,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变得日益重要。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持续加强气象部门科普能力建设,推动气象科技资源向科普转化。

打造特色气象科普品牌

8月26日,2024年全国气象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在兰州大学落下帷幕。该赛事已连续举办10年,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今年还进行了赛制创新,由单一赛道改革为专业讲解、科研业务、志愿传播3个赛道,吸引了全国54支代表队200名选手参赛。中国科学院院士、兰州大学校长严纯华肯定大赛形式新颖,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和组织基础,为气象科普提供了交流平台。

这样的“常青树”科普活动,正是气象部门建立的多个富有特色的科普品牌之一。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精心组织和推动下,全国气象科普工作者积极行动起来,气象科普领域愈加活跃。

每年5月,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组织的全国气象科技活动周如期举办,至今已持续8年,成为气象科技成果展示平台、科技供需对接平台、科研创新交流平台和科普活动集成平台。在气象现代化建设科技博览会上,公众可以现场接触气象卫星模型、超低温自动气象站冰雪观测仪器、海燕无人机等气象前沿科技展品;在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河蟹养殖气象科技小院里,河蟹产业专家现场为养殖大户讲解天气因素对河蟹养殖的影响……今年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全国各地气象部门深入805个社区、1111个乡镇、1511所学校,共开放科普教育基地638个,组织野外基地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开放活动54个,组织科普报告462场,线上参与1155万人次,线下参与63万人次。

气象与民生密切相关,中国气象局联合科技部、中国科协共同主办了“千乡万村气象科普行”,气象科普工作者的足迹遍布祖国的广袤土地。今年截至7月初,该活动已走进全国150个市(区)、403个县、507个村,举办科普活动918场、进校园325次,科普讲座391场次。

搭建桥梁让“两翼”齐飞

科技创新和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如何激励更多科学家参与到科普工作中来,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经过充分调研,探索改革创新举措,为“两翼”齐飞创造条件。

在顶层规划中,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推动《气象高质量发展纲要(2022—2035年)》《中国气象科技发展规划(2021—2035年)》实施,并积极推进科学素质建设和科普工作的任务落实。为强化项目人才保障,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牵头设立了中国气象局科技资源科普化项目,推动建立了“科技资源科普化”中国气象局青年创新团队和气象科普专家库。

在政策指引下,更多科学家走出办公室,走到科普一线。利用青海的冬虫夏草采挖季人员集中的优势,气象科普工作者奔赴雪山草原,深入采挖检查点、中小学校等宣传讲解,发放精心制作的汉藏双语科普宣传资料,最终实现雷电灾害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三下降”。在“3·23”世界气象日、气象科技活动周期间,天津农业气象与农业生产技术专家通过“线下讲座+线上直播+现场服务”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生产专项科普培训和点对点技术服务……

更多科学家积极参与科普作品创作。风云卫星极光预报产品、“天擎·基础信息一张图”、北京气象观测成就等一批气象科普作品面向公众亮相,组织开展“名家讲科普”活动,切实推动科技资源向科普知识转化,提高百姓气象防灾减灾技能。

在科普过程中,科学精神、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的传播也同样重要。在中国气象局科技司发展处的组织下,气象部门持续开展“守正创新 奉献气象”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主题实践活动,以开展专项行动、强化机制建设、选树典型案例为重点,推进气象科技能力现代化和社会服务现代化的良好创新生态的形成。

(作者系中国气象局气象宣传与科普中心副高级工程师)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