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北京中轴线”科学密码

□ 科普时报记者 张英贤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9-20 09:21

编者按 “北京中轴线”上的一系列古建筑早已为人熟知,但它们又有着怎样的科学价值呢?9月15日,作为全国科普日主场活动之一,由北京市科协主办的文明薪火永传承——北京中轴线古代科技展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开展。与此同时,北京科学中心、鼓楼、天坛公园在全国科普日期间也举办了“北京中轴线”主题活动。

==============================

在国家科技传播中心二层,一方古香古色的小天地精妙地汇聚并展现了“北京中轴线”上古代科技的风采。在这里,参观者可动手拼插榫卯模型,品读与“北京中轴线”相关的科学典献,感受古人的智慧与匠心。

“近年来,有关‘北京中轴线’的展览层出不穷,如文化展、历史展。我们经过调研走访发现,关于古代科技方面的展览内容还存在空白,决定将‘北京中轴线’上的科技点进行挖掘、展示。”文明薪火永传承——北京中轴线古代科技展(以下简称科技展)策展人、北京科学中心策展开发部副部长宋男迪告诉科普时报记者。科技展共分为4个篇章:一是天人合一(天文篇),二是营造之美(建筑篇),三是神工天巧(力学篇),四是金声玉振(声学篇)。

天文

站在科技展序厅前,一个赫大的“中”字映入眼帘。“首先,我们要告诉公众‘何以中国’?这个‘中’字是怎么来的?怎么找到‘中’。”科技展布展人、北京万方荣辉文化发展有限公司策划总监罗奇向记者介绍,中国素来重视“择中建国、择中而治”的治国理念,而这种最古老的哲学观和宇宙观,不仅来源于天文观测,也通过科学的手段加以验证落实。

建筑

“北京中轴线”全长7.8公里,北起钟鼓楼,向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端门、天安门、外金水桥、天安门广场及建筑群、正阳门、中轴线南段道路遗存,至南端永定门,包括太庙和社稷坛、天坛和先农坛等东西对称布局的建筑群,共计15处遗产点。

“中国古建筑其实蕴含着大量数学知识,这些数学密码造就了建筑美学。”罗奇讲了一个有趣的现象:故宫太和门庭院的深度130米,宽度200米,形成宽阔的平面,长宽比为0.65,接近黄金分割率。

力学

榫卯连接、斗拱飞檐、明柱彩船、雕梁画栋,能工巧匠的精妙设计,是古人将力学原理与建筑艺术的完美结合,让古建筑既具有良好的抗震性能,又极具观赏价值。

“不少古建筑历经千年依然屹立不倒,就是因为榫卯和斗拱结构。如果我们把建筑物严丝合缝地粘连起来,由于材料会膨胀、变形,它反而容易倒塌。我国古人对膨胀系数有着很深刻的理解,他们在设计榫卯结构时,巧妙地预留了空间以应对材料的变化。”罗奇说。

斗拱一般多用于古建筑的大屋檐之下,通常起着承托梁架和出挑屋檐的作用。“我们在横梁下每增加一个斗拱,便会给横梁一个托力。横梁的重心会向前移,它的受力会越来越小。”宋男迪告诉记者。

声学

“北京中轴线”上的建筑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听觉的享受。利用声音的聚焦效应,钟鼓楼的暮鼓晨钟,天坛的回音壁、三音石,让响彻九天的天籁之音回荡千年。

钟楼就像一个巨大的计时器,记录着日升月落、朝代更迭。罗奇告诉记者:“以前,古人在钟楼和鼓楼上敲钟,都城(今北京二环以内)的市民都能听到声音。”为何声音能传播这么远?宋男迪解释,钟楼的一层、二层之间有一个天井,钟声除了从二层传播,还能通过天井传到一层的十字券洞。由于天井与十字券洞四壁光滑,声波在此反射、散射、干涉,形成共鸣腔体,从而放大了音量。

回音壁,作为天坛的三大奇迹之一,以其独特的声学现象吸引着无数游客。“回音壁的墙面非常光滑,墙砖质地细密,对声波的吸收极少。声音通过墙面反射之后,正好构成圆的内接正方形,所以在内接正方形的1个点对着墙壁说话,其他3个点可以听到比较清晰的声音。”宋男迪说。

全国科普日期间,北京市科协在北京科学中心设置的“科技中轴——北京中轴线上的科技”常设展也拉开帷幕。该展从“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点中选取25个与科学相关的概念点展出,并为观众呈现了17件展品。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