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常刷到“小孩姐”“小孩哥”的视频,个个天赋满满,让人羡慕。“小孩”本弱,加上“姐”“哥”就霸气很多。
其实“姐”本来不是姐姐的意思。古人称姐姐为“姊”,与妹妹合称“姊妹”。“姊”这个字出现得很早,像南北朝民歌里写木兰打仗归来,姐姐和弟弟都高兴得不得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阿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至于“姐”字,《说文解字》里认为它来自方言:蜀地的人管母亲叫“姐”。南宋人吴曾在《能改斋漫录》说:近世人多以女兄为“姐”。也就是说,最晚到宋代,人们就用“姐”来表示姐姐了。“姐姐”“姊姊”的发音在古时候曾经是接近的,只不过现在相差比较远了。现在“姐”用得越来越广泛了,“姊”一般只出现在书面语中。
其实“哥”的本义和哥哥也没有半毛钱关系。古人把哥哥称为“兄”,和弟弟合称“兄弟”。那“哥”又是什么意思呢?它由两个“可”上下叠合而成。“可”里面有个“口”,表示和嘴巴有关,本义就是歌咏。两个“可”组成“哥”,还是表示歌咏。如果给“哥”加个“欠”呢?那还是表示歌咏!这个“欠”并不是欠钱,而是张大嘴,唱歌不就得张大嘴嘛。
“哥”既然本来表示歌咏,那后来是怎么表示兄长了呢?有学者认为:魏晋后,鲜卑族进入中原,在他们的语言中,把兄和父称为“阿干(ɡān)”,后来讹为“阿哥”,因此“哥”开始用来表示父亲和兄长。《淳化阁帖》中有唐太宗写给自己儿子的书信,最后有“哥哥敕”字样,对儿子自称哥哥。还有唐玄宗李隆基,有一次哭着说:“四哥纯孝”,这个“四哥”指的就是他的父亲唐睿宗李旦。但是唐玄宗也曾经称自己的兄长李宪为“哥”,说明它也可以指兄长。后来“哥”定格为兄长了,现在也用得越来越广泛,而“兄”也留在了比较文雅的书面语中。
不光“姐”不是姐,“哥”不是哥,其实“爷”也不是爷爷。古人曾经把父亲称为“耶”“阿耶”“耶耶”,如果给“耶”加上一个“父”,就成了“爺”,是个形声字。后来汉字简化时,人们给它换了个简单的声音符号——“卩”,这下子就变成“爷”了。我们在古文里经常看到“爷娘”连用,比如木兰回家,“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就是爹和娘互相搀扶着出来。还有古代小说里经常写,某人逃跑时“只恨爷娘少生了两条腿”,要是爹娘给生了四条腿岂不就跑得更快。
说起来,“叔”其实本来也不是叔叔的意思。左边表示豆子,右边的“又”其实是一只手,合起来是用手在捡豆子。后来才借用表示叔叔或者小叔子。跟“父”或者“伯”相比,“叔”的年龄要小,有人猜测会不会是捡豆子这个工作比较轻松,所以让“叔”去干呢?
“姑”的本义也不是姑姑,而是丈夫的母亲。如果我们在古诗或者古文里遇到“舅姑”,那不是指舅舅和姑姑,而是公公和婆婆。像古诗里写一位新娘:“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就是在新婚第二天拜见公婆。还有首《新嫁娘》,也是写一位新娘,结婚三天以后,开始给全家人做饭:“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不知道婆婆的口味,先让小姑子尝尝。
有人可能理解不了“舅姑”这个词。其实得考虑古代的婚姻制度。咱们现在讲究优生优育,禁止近亲结婚。在古时候,姑舅表兄弟姐妹不仅可以通婚,还优先通婚呢,这叫“亲上加亲”。贾宝玉和林黛玉就是表哥和表妹的关系,如果他们结婚的话,林黛玉的公公就是她的二舅。反过来,如果贾宝玉是女孩,林黛玉是男娃,二人结婚的话,贾宝玉的婆婆就是自己姑姑了。
对了,要是咱们在书里见到“老公”这个词,别急着下定义,先看看具体情况。《三国志》里面有:“七十老公,反欲何求”,这里的“老公”其实表示“老翁”,这是这个词早期的含义。宋代范成大的诗里有:“嫡长承祧有大伦,老公爱子本平均。”这里的“老公”又是谁呢?原来指的是父亲、老爹。《水浒传》里面有一段:“那大王叫一声:‘做什么便打老公?’鲁智深喝道:‘教你认得老婆!’”“老公”和“老婆”对举,那自然表示丈夫了。这么来看,这个义项也算得上“源远流长”了,不是现代才出现的哟。《红楼梦》里也有一段:“门上的人进来回说:‘有两个内相在外,要见二位老爷。’贾赦道:‘请进来’。门上的人领了老公进来。”“内相”是太监,咱们一推断就知道了,这里的“老公”肯定不是丈夫,而是指太监,这是明清时期出现的用法。
(作者系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文艺专业委员会委员、文学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