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新”向荣,为共和国“加油”

□ 科普时报记者 史 诗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09-27 08:58

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

从第一口油井喷涌而出的激动人心时刻,到现代化炼油厂的壮观景象,每一张照片、每一帧影像都在诉说我国石油工业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近期,“星耀中国 科创未来——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科学家精神系列展”之“共和国血脉——弘扬大庆精神”亮相中国科技馆。

今年也是大庆油田发现65周年。置身于时间长廊,让我们驻足而凝视,追寻石油人的奋斗历程,感悟那蕴藏于层层褶皱中炽烈的家国情怀。

沉睡在中国地下的“油龙”终于惊醒

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恢复国民经济与巩固国防所需要的石油,绝大部分都依赖进口。

1953年,毛泽东主席在中南海召见时任地质部部长李四光时说:“要进行建设,石油是不可缺少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没有石油转不动。”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石油之光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负责人杨振清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与脆弱的石油工业相伴的,还有西方石油地质界强加在中国头上的“贫油论”。幅员辽阔的中华大地真的没有石油吗?一批中国的地质学家偏偏“不信邪”。

1954年初,李四光作了《从大地构造看我国石油勘探的远景》的报告,提出石油生成的条件。第一是沉积条件。如果有好的沉积条件,保证有足够的有机质及其转化成石油的条件,则不论其是海相还是陆相的沉积条件都会生成石油。第二要有构造驱动和流体流动的条件。两个条件具备后,油气物质就可以在一定的地点、一定的部位形成油气藏。

经过3年的石油普查工作,在新疆、青海、四川、江苏、贵州、广西等有希望的含油远景区,科研人员找到了几百个可能的储油构造,并在柴达木油砂山、冷湖、马海等构造上,探到了具有工业价值的油流。

1958年2月,党中央做出“石油勘探战略东移”的重大决策,松辽、四川、苏北、华北等地区被列为全国石油普查重点地区。

1959年9月26日16时,一条黑色 “油龙”喷薄而出,油花飞溅中人们欢呼雀跃,久久沉睡在中国地下的“油龙”终于惊醒。从此,我国有了自己的“大庆油田”。

站是顶梁柱,坐是压舱石

“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大庆油田‘站是顶梁柱,坐是压舱石’。”杨振清说。

翻开大庆石油会战的史册,最响亮、最动人、最不朽的名字就是铁人王进喜。王进喜对待工作细致认真,一丝不苟,经常向工人强调:“干工作要为油田负责一辈子,要经得起子孙万代的检查。”

大庆石油会战面临着许多困难,王进喜带领他的1205钻井队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靠人拉肩扛,35吨重的钻机设备安装就位;3天3夜,将38米高22吨重的井架矗立荒原。1960年4月29日,在大庆石油会战“誓师大会”上,王进喜郑重地对着万人宣誓:“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经过3年多的艰苦奋战,铁人王进喜和战友们交出了可喜的答卷——1963年底,大庆已开发建设了146平方公里的油田,建成年产原油生产能力600多万吨,当年生产原油450万吨,为我国实现石油的基本自给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高质量发展“油”担当

科技攻关的每一次进步,都带动油田开发向新的高地挺进,科技攻关的每一个成功,都转化为巨大的生产能力。祁连山下玉门石油人热情拥抱“光伏海洋”,松辽大地开辟“页岩油战场”,万米钻机勇探油气“地宫”,世界级一体化新石化基地闪耀南海之滨……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向地球深部进军”的号召。2023年5月30日,肩负科学探索与油气发现使命,设计并深达11100米的深地塔科1井鸣笛开钻。

2024年3月4日14时48分,我国首口设计井深超万米的科学探索——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深地塔科1井钻探深度突破10000米,成为世界陆上第二口、亚洲第一口垂直深度超万米井,标志着我国万米钻探系列技术步入世界前列。

与普通油气井不同的是,深地塔科1井肩负科学探索与油气发现两大使命,承载这份使命的却是比指甲盖还小的一片片岩屑,这些岩屑珍贵程度堪比“月壤”。

今天,在“双碳”目标的指引下,油气行业更“绿”了,开创了油气与新能源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大庆的地下,还有多少油?”“大庆油田还能开采多久?”一座油田总有枯竭的一天,但大庆精神历久弥新。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