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爱神给我安慰,别让我再悲伤流泪,让我丈夫回到身边,或者让我死亡……”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周晓琳动情演唱了莫扎特经典歌剧《费加罗的婚礼》中的咏叹调《求爱神给我安慰》,带观众回到18世纪的欧洲。
近日,在高亢悠扬的钢琴、小提琴旋律以及铿锵有力的朗诵声中,一场别开生面的科学与艺术盛宴,在国家大剧院开场。这是由国家大剧院、北京市科协、北京大学出版社、北京科技记者编辑协会、北京科学技术普及创作协会联合举办的“当科学与艺术相遇——科学元典名篇赏读沙龙”系列活动的第三期。系列活动以北京大学出版社“科学元典丛书”为切入口。此次活动主题为“世界名画里的科学与爱情”,聚焦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化学基础论》。
名画背后的科学之恋
18世纪法国著名画家雅克-路易·大卫的《拉瓦锡夫妇》是描绘拉瓦锡与其妻子玛丽的经典之作。在这幅画中,拉瓦锡坐在桌边,桌子上摆放着一些实验仪器,桌上的红色绒布垂落下来,遮住了他的双腿。玛丽身着一袭拖地白裙,扶桌而立,扭头看向前方。拉瓦锡则是温情地看着妻子,在整幅图画中,玛丽占据了“C位”。《拉瓦锡夫妇》这幅名画曾被用于多种图书的封面,如《黑与红》《羊脂球》等,用于歌颂美好的爱情。
拉瓦锡和妻子玛丽被分别称为“化学之父”和“化学之母”。之所以被称为“化学之父”,是因为拉瓦锡通过严格的定量分析实验,彻底推翻了统治化学界100余年的错误理论——“燃素说”,重新定义了燃烧的本质,为现代化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为这种支持燃烧的气体取名为氧气。”科学文化学者、“科学元典丛书”主编任定成介绍。
在二人结为伉俪时,玛丽14岁,拉瓦锡25岁。“为了打发无聊的时间,拉瓦锡将妻子带到实验室,指导她学习化学知识并参与实验研究。”任定成介绍,与此同时,玛丽还拜雅克-路易·大卫为师,系统学习绘画。
作为法国皇室的御用画师,雅克-路易·大卫创作出不少知名度极高的作品。我们耳熟能详的《马拉之死》《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等名画皆出自他之手。玛丽在大卫的指导下掌握了绘图技术,这使得她能够准确地记录拉瓦锡实验过程中的各种细节。
1789年,拉瓦锡的著作《化学基础论》出版,引起了一场化学革命。任定成说:“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于玛丽。在实验室工作中,拉瓦锡负责设计和指导实验,玛丽负责记录观测数据、绘制实验装置图、撰写实验报告。因为拉瓦锡看不懂英语,玛丽还要自学英语,将来自英国的最新文献翻译给拉瓦锡看。”
揭秘名画原始版本
科学与艺术的缘分还不止于此。国家大剧院古典音乐频道主编高屹介绍,在18世纪,化学实验由于其特殊的奇妙性和良好的可观赏性受到社会名流追捧,不少科学家举办过公开实验,而卢梭、孟德斯鸠等法国启蒙思想家也曾是拉瓦锡公开实验的座上宾。
这些启蒙思想家不仅自己热衷于探索科学原理,还以饱满的热情向民众传播推广科学,希冀人们用科学的思维来进行思考,不再迷信和盲从。而此时,法国大革命的帷幕已经拉开。
2021年,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通过技术分析,发现了隐藏在《拉瓦锡夫妇》终稿之下的原始图画。在原始版本中,桌上没有实验仪器,拉瓦锡本来身着盛装,双腿也没有被桌布覆盖,玛丽戴着一顶当时流行于贵族阶层的帽子。“也就是说,最初画的主题并不是‘夫妇投身科学’,而是‘炫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青年学者贺婧解释,根据玛丽所戴的帽子,可以推测第一版油画创作于1788年,也就是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前一年。
1789年,法国大革命爆发,身为贵族与包税官的拉瓦锡迅速成为革命者宣泄的出口。“在这种情况下,大卫对油画进行了修改再创作,使其更具有科学内涵。”贺婧说。
5年之后,拉瓦锡被送上断头台,年仅51岁。拉瓦锡为化学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科学贡献,却在时代激荡中经历了曲折传奇的人生。法国数学家拉格朗日曾悲愤地说道:“砍掉他的脑袋只须一瞬,但再长出一颗这样的头颅也许要等一百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