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科学家的另一面

□ 程 着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10-18 15:06

编创手记

时隔两年再次担任汪品先院士的责任编辑,我有些意外——相隔仅两年,汪院士如此忙碌,还能抽出时间创作这样一本知识面极广的科普书。

如果说此前出版的《深海浅说》是用优美而简练的文字使广阔深邃的大海变“浅”,那么《科坛趣话:科学、科学家与科学家精神》(以下简称《科坛趣话》)则是用趣味的描写使科学“流动”、使科学家“灵动”、使科学家精神“生动”起来。

后来听汪院士讲,书籍的构思其实很久以前就开始了。在“跋”中,汪院士自述“写这本书的源起,是我在同济大学开设的两轮通识课程‘科学与文化’,目的是从文化源头来阐释科学的创新本质。”作为同济大学海洋学院的毕业生,“近水楼台先得月”,我当时就厚着脸皮去旁听了课程,在这里可以负责任地说,书籍的内容要比课程丰富得多。“科学与文化”课程与《科坛趣话》书籍的关系,就像是通过课程将科学与文化的土壤进行深耕,而书籍创作则是对这片土地进行细致地重新规划、播种、细作,最终开出绚烂的科普之花。

汪院士自认“科学家从来不是文学写作的好材料……科学是个严肃的行当”,但是他将这些非常规的写作对象描绘得精彩极了。《科坛趣话》全书共6章49节,每节2000字上下。每个小节单独拎出来就是一个精彩的科普故事,而各个小节汇集在一起,又构成了一种巧妙的呼应。

本书前四章集中讲科学家,后两章则是科学珍闻。在前四章中,汪院士从科学家的视角,对科学家进行了“祛魅”。书中,科学家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偶像”,而成了有血有肉的人,就连爱因斯坦也曾为学音乐还是学物理而烦恼!甚至书中也毫不讳言某些“科学家”在某一时期忝居高位,实际则是欺世盗名。后两章则向我们展示了常人难得一见的奇妙世界。跨越千万年的微生物将如何看待“生死”?南极千米冰盖之下藏有何种奥秘?“转累了”的地球未来将如何?种种珍闻有待读者阅读发现。每一章结尾处的“后话”则是本书的最大亮点之一,短短数千字“画龙点睛”,既是对章节内容的回顾,也是结合当下、对中国科学界的期许,不可不读。

作者如此认真,编辑自然也不能落后。为了给每一章节配上合适的视频,我们重新回顾了“科学与文化”课程十几个小时的视频,结合书籍内容剪辑做成二维码,并附在每一章节最后。

夜已经深了,这篇手记写到快结束时,突然想起去年除夕前后的某个深夜,在朋友圈看到一位同济老师发的照片:黑黢黢的海洋楼,只有3楼最左侧那个房间的灯还亮着,那正是汪院士的办公室。我突然想到,这大概就是他能在如此繁忙的状况下,仍能写作出这么优质的科普书的原因吧!

(作者系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编辑)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