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有道
用心理学提高学习力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霜降入冬,各地陆续进入红叶观赏期,这也是科学普及和家庭教育的良好时节。
置身红叶,上一堂科学课
带孩子登高赏秋,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可以聊聊科学:为什么秋天叶子会变色?同样是绿叶,为什么有的变红、有的变黄?
原来,叶子变色主要和树叶中的色素有关。树叶中含有多种色素,比如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和花青素。在生机勃发的春季,叶绿素含量比较多,所以叶子呈现绿色。
寒风萧瑟的秋季,光照时间缩短、温度降低,树木生长变缓,树叶中叶绿素的合成减少、分解加快、含量降低,这时,原本被叶绿素掩盖的胡萝卜素和叶黄素等就显现出来。因此,银杏的叶子就会呈现出黄色。枫叶等树叶呈现红色,是因为大量合成花青素而变得红似火。
登高赏秋,借景学习诗词
除了学习科学知识,这时候也可以在自然环境中适时学习一些诗词——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唐代王维的这首《山中》描写了红叶稀落的景象和山间的清幽。
同时代的白居易却把红叶比作燃烧的火焰和春天的花朵,形象地表现了秋天的生机——“寒山十月旦,霜叶一时新。似烧非因火,如花不待春。”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在立冬时节,宋代钱时描写了霜降寒冷、西风扫落叶、菊花傲然独立的景象,表达了菊花凌霜绽放不负秋光的精神。
而宋代晏几道的这首《思远人·红叶黄花秋意晚》借红叶黄花表露出对远方亲友的思念:“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元代的白朴在字里行间展现了秋天寂寥中的多彩之景。
元代张可久则通过西风、雁啼、红叶等秋景,表达了自己强烈的思乡之情:“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中华文化写秋、写红叶的诗篇浩如烟海,各具特色,值得学习。
“私人订制”益智游戏,提升亲子关系
父母和孩子还可以一起开发一些适合在秋天赏红叶时玩的亲子游戏——
观察与分类。父母和孩子一起寻找特定形状或颜色的树叶,提高孩子的观察能力。按照树叶的颜色、形状、大小等进行分类,锻炼孩子的分类能力。
创意手工。父母和孩子制作树叶拼图、树叶小风铃、树叶书签、树叶标本等小手工,用掉落的树叶和树枝制作树叶小屋、树叶地毯、树叶蹦床。
科学知识问答。在赏红叶过程中,可以互相提问,也许家长也答不上来,可以回家进一步寻找答案。
艺术创作。家长可以带上画笔和画本,和孩子一起现场写生,画出各自看到的红叶美景;可以给孩子一个相机或手机,一起学习取景和构图知识,拍摄秋色;回家之后还可以制作短视频,在社交网络上分享。喜欢诗词或成语的家庭,还可以举行红叶诗词背诵比赛或者红叶相关词语接龙。
设计这些游戏的目的不是为了输赢或找到标准答案,而是为了激发孩子的兴趣并促进家庭融洽。家长应因势利导,和孩子共同成长。
投身自然,有益孩子身心健康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红红黄黄、深深浅浅,大自然犹如最高明的艺术家,泼洒出锦绣的大地。孩子在欣赏红叶时会接触到丰富的色彩,能够提升他们对色彩的感知和鉴赏力。而不同叶子的独特形状和绰约风姿,也能让孩子领会到自然之美,在潜移默化中上了一堂审美课。
从情感和心理健康角度来说,赏秋对孩子也是十分有益的。首先,赏叶活动能让人暂时远离日常的压力源,舒缓紧张情绪,获得内心的平静。其次,秋季鲜艳的自然色彩会刺激大脑释放多巴胺,使人产生愉悦感。家长和孩子一起沉浸在美景中,感受美好,分享快乐,能够增强共同的幸福感。再次,户外赏红叶,常常需要登高,寻找最美红叶的过程中也可能遇到挫折,当克服困难登上山巅,体会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喜悦,能增强孩子的心理韧性。在电子产品占据我们大部分时间的今天,有一天时间能放下手机,投身自然,有助于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总之,踏秋赏红叶活动能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资源,提供高质量的亲子相处时间,增进父母和子女之间的信任和亲密感,这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积极影响。
(作者系北京日报出版社副总编辑、教育科普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