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玲 许蕊 罗竹茜
科普经验一线谈
作为天坛公园内专职开展科普科研、科普展示、科普培训等各项科普活动的固定场所,天坛科普园自2014年10月18日对外开放以来,已经走过了10年的发展历程。这10年,天坛科普园从北京市园林学校实训基地,发展成为对公众开放的科普小屋,成为天坛传播科学知识、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2022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建设科普小屋,丰富课程内涵
天坛科普园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位于天坛公园西北外坛,紧邻杏花林,曾作为北京市园林学校教学实训基地,承担着园林学校学生的实践教学任务,不对公众开放。经多方协调后,该地于2013年交还天坛公园,2014年作为科普园地向公众开放。
经过几十年的抚育管理,园内林木茂盛,动植物资源丰富,纵向的乔灌草复层结构合理,郁闭度较高,拥有34棵明清古树。在迁徙季,很多罕见鸟种会出现在这里。因此,该园地被观鸟爱好者称为“魔术林”。
天坛科普园的开放,标志着天坛科普教育的一个新起点。在保护原有植物群落的前提下,天坛公园对该科普园进行了环境改造和设施建设。改造后的天坛科普园由科普互动厅、树木区和宿根观赏区3个室内外区域构成,拥有乔灌木及宿根花卉100余种,成为公园里一道靓丽的风景。
从2014年开始,天坛科普课程内容从生态科普逐渐拓展到古建科普、礼乐文化科普等领域,吸引了大量公众参与。2020年,天坛公园宣教中心成立。2022年,该中心以科普园为基地,成为独立的科普宣教职能部门,这标志着天坛科普教育的进一步正规化和专业化。
天坛科普园的活动内容也逐渐丰富,涵盖了古建、生态、历史、古代科技、礼乐文化等多个领域,打造了“天坛科普公开课”等系列精品课程60讲,推出“天坛里的节日”系列主题科普文化活动。近3年,天坛科普园年均开展科普活动120余场次。
在过去10年中,天坛科普园不仅在科普教育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还在科研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天坛科普园开展了多项科研课题,如《天坛公园鸟类科普活动的创新与实践》《“漫游天坛古建筑”科普产品创新与实践》等,并在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开发了一系列科普产品,如图书、地图、图章等。这些科普产品不仅丰富了天坛科普教育的内容,也为公众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传播历史文化,做好科普教育
作为明清两朝的皇家祭坛,天坛承载着600余年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1918年作为公园对社会开放;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21年“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被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今年更是成为“北京中轴线”15个遗产的构成要素之一。
面向青少年,天坛科普先后走进北京市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等10余所学校,与北京市第十一中学、北京汇文中学、北京市广渠门中学等签订合作协议,通过“馆校合作”,为构建天坛科普宣教工作体系奠定良好的工作基础。
天坛科普的发展,离不开公园多部门的联动和支持。天坛科普园与园林、教育、文化、科研等多个部门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推动天坛科普教育的发展,为社会提供生动的科普文化服务和科普文化活动实践。
近年来,在文化、科普的高度融合下,天坛科普园不仅成为传播科学知识的重要窗口,也成为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今年春节,天坛科普园为德国旅游团等国外宾客讲解天坛的历史文化,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道桥梁。
天坛科普将在这条历史与现代交汇的轴线上,持续挖掘遗产科普价值,谱写科学传播的天坛故事。
(作者王玲系天坛公园宣教中心研究馆员,许蕊系天坛公园宣教中心科普讲师,罗竹茜系天坛公园宣教中心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