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15日,由科学技术部主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将在位于广州的广东科学中心拉开帷幕,本届大赛以“弘扬科学家精神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为主题。
活动自5月启动以来,全国各地、各单位先后组织选拔赛1968场次,参赛选手达64366人,线上线下观看受众超3200万人次,最终74个代表队247名选手晋级全国赛。届时,入围选手将以公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前沿科技和生活现象背后的科学奥秘,为公众呈现一场精彩纷呈的科普盛宴。
创新赛制
“我秀科普”首次亮相
“首次出现的‘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是今年大赛的一大亮点。”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主要是考核选手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用多元的风格和特色,增强科普的生动性、趣味性和启发性,促进与公众的互动和情绪共鸣,增强传播效果。选手将在1分钟内进行创意化展示,如唱歌、跳舞、脱口秀、快板等。
好内容才是“法宝”。为强化内容价值导向,大赛重新调整了评分标准,内容陈述占总分比例的60%、表达技巧效果占35%、形象只占5%。这就要求选手更加注重挖掘科学知识背后的价值和意义,将科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观众能够切实感受到科技创新、科学普及的力量,让科普赛事更好地服务于全民科学素养提升。
增加入围总决赛机会。今年晋级总决赛人数,由以往的30人增加到40人。进入总决赛的选手还将竞逐“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特等奖及“全国十佳科普使者”称号。此外,大赛还将评出一等奖30名、二等奖60名、三等奖和专项奖若干名,其中最具网络人气奖将通过抖音视频平台和网络投票评出。此举旨在进一步扩大科普人才培养队伍,也为更多的优秀选手提供展示的舞台,为科普事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
历经十载
打造科普人才交流平台
作为全国科技活动周重点示范活动,大赛主题紧贴每年全国科技活动周部署安排,分预赛和全国赛两个赛程。自2014年创办以来,大赛已成功举办了10届、各级预赛选拔活动3691场,参赛选手超过23万人次,线上线下参与群众超2亿人次。
大赛组委会相关负责人告诉科普时报记者,与一般的演讲比赛不同,大赛更注重“讲”和“解”。参赛选手们运用通俗生动的语言讲述科学,诠释背后的原理,将科学融入艺术,生动形象地呈现给观众。大赛以科普人才培养成效为目标,立足“以赛促学、以学促提,赛学融合”,构建展示比拼和培训学习一体化的科普人才培养模式。
10年来,刘嘉麒、王恩多、苏国辉、刘人怀、江欢成、褚君浩、陈新滋、张景中、罗锡文等院士专家先后出任大赛评委组组长,对大赛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大赛是推进科普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的新载体,是孕育科普人才的重要摇篮,是全国科普工作者学习、交流和展示的良好平台。
上述负责人表示,历经十载栉风沐雨、砥砺深耕,大赛已发展成为社会影响广泛、公众参与热烈的重要科普工作品牌,是目前全国范围最大、水平最高、代表性最强的科普讲解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