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我们每天都见,有什么好研究的呢?实际上早在2021年,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专为探索太阳而生的卫星——“羲和号”,在太阳同步轨道上24小时连续“盯着”太阳,拍下太阳的“一举一动”,这也让我国正式步入“探日”时代。
羲和,在传说中是太阳神的母亲,给卫星起这个名字,大概是希望它能像妈妈一样,细致入微地观察太阳。
1989年3月,加拿大魁北克地区突然发生大规模停电,持续12个小时。最终排查后发现,事故的罪魁祸首竟然是远在1.5万亿公里之外的太阳。
当太阳风暴爆发时,会给地球电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既然不能阻止太阳风暴爆发,那么我们能提前预测以降低损失吗?
这种情况如果发生在当下,作为一名太空“摄像师”,“羲和号”搭载的太阳氢阿尔法成像光谱仪,可对太阳进行扫描“拍照”,而“拍照”正是利用氢阿尔法谱线进行全日面光谱扫描,就像是给太阳做了一次“CT体检”。
太阳的大气有三层,最外面是日冕层,中间是色球层,最里面是光球层。氢阿尔法谱线是研究太阳活动在光球和色球响应时最好的谱线之一,作为氢的一条可见红色发射谱线,此前全世界从未在太空探测过这条谱线。
“羲和号”扫描一次全日面仅需46秒,就可获得300多张照片,分别对应不同位置的太阳图像,通过扫描数据可巧妙反推出太阳的温度、密度、明暗状态等。比如,一块地方的光线比周围弱,比较暗淡,这块区域就是黑子;一块地方的光线比周围强,自然亮一些,这块区域就叫耀斑。由此,我们便可研究太阳活动,详细了解太阳风暴爆发机理,也就能提前预测太阳爆发性活动,让我们从容应对。
当然,想要拍得更清晰,相机就必须拿得稳。任何微小振动都会让成像效果大打折扣,不过,这可难不倒“羲和号”。平常拍照时,为了防止相机抖动,我们就会给相机装上稳定器,而“羲和号”的稳定器则是非接触式磁浮卫星平台,科学家使用磁浮技术就可使平台舱和载荷舱进行物理隔离。
截至今年6月,“羲和号”已向地球传来许多海量观测数据,记录了近百个太阳爆发活动,相关观测数据由南京大学太阳科学数据中心向全球开放共享,已有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10余个国家的太阳物理研究学者使用。
“嫦娥”奔月、“祝融”探火、“羲和”逐日,中国人叩问苍穹的脚步不曾停歇,远古神话梦想一个接一个变成现实。未来,我们期待在太空探索贡献更多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作者系广东科学中心讲解员、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一等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