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胜40强

□ 科普时报记者 张英贤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11-15 09:56

在广东科学中心内,抑扬顿挫、高亢嘹亮的讲解声在大厅里回荡;核辐射探测器、自制地震监测器等道具瞬间抓住观众的目光;制作精美的视频画面带来视觉冲击……

11月13日,由科技部主办,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广东科学中心等单位承办的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决赛拉开帷幕。在两天时间里,来自全国各地74支代表队的247名选手经过竞技角逐,最终,重庆科技馆邢冀琦、河北省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刘伟栋、广东科学中心科普讲解员梁碧芝等选手进入总决赛40强席位。

白大褂、警服、消防服、海关服、景区导游特色服装、防蜂服……这场全国赛事吸引了各行各业的科普达人,从工作服上我们可见一斑。不少大学教授、大学生、记者,以及科技场馆、企业的工作人员作为参赛选手,也来到现场。本届科普盛会将带来哪些精彩的思维碰撞?

从山东快板到说唱才艺,从模仿鸟叫到角色配音,再从新闻主播到段子手,各种身份轮番切换,这就是本届大赛首次出现的“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也是今年大赛的一大亮点,成为台下观众最期待的一环。

为什么要增设“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大赛评委、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原气象服务首席专家朱定真告诉科普时报记者,该环节能够展现或者反映参赛者对科普的理解,即科普为什么要做,为什么重要,以及他所在的领域为什么必须要做科普?

大赛评委、天津传媒学院特聘教授王喆认为,“我秀科普”个人展示环节除了展现参赛选手的才艺之外,更是将科普的落脚点“踩实”在了“普”上,而不仅仅局限于“科”,以便更好地传播科普知识。

据了解,为强化内容价值导向,本届大赛调整了评分标准,内容陈述占总分比例的60%、表达技巧效果占35%、形象只占5%。那么,什么是好的科普内容呢?

在比赛现场,选手们从生活中的事情讲起,拉近了和观众的距离,让科普讲解更接地气。比如,风往屋子里吹可能把人吹出去,穿堂风为何会带来致命一击?把衣架挂在消防喷头上,会引发什么后果?游泳运动员是如何运用风洞进行训练的?如果AI换脸技术被非法使用,该怎么鉴别?世界上最大的盾构机只能挖出17.5米宽的隧道,深中通道46米长的隧道是如何建成的?其中,不少前沿科技知识的通俗讲解拉直了台下观众脑海里的问号,有趣诙谐的表达使观众不时大笑。

朱定真认为,好的科普讲解要保证内容正确,表达方式要亲民有温度,表达逻辑要“在线”、知识要讲透。“最好的科普状态就是深入浅出。既要让专业人士挑不出错,又让非专业领域的人群能听懂。”

“本届大赛中,很多选手都讲得生动有趣。”前来“取经”的宁夏回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宣传教育中心负责人潘荣生告诉记者,自己“零距离”地感受到了科普的魅力,这些科普内容真正做到了让人听得懂、愿意听。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