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第十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中,我侥幸取得第一名的成绩。今年,我以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评委的身份,从另一个角度参与了这项高级别赛事。
一个优秀的科普讲解,首先要具备科普讲解的基本要素——科学和普及。很多讲解作品脱离了这条主线,变成某种政策的讲解说明、某个人物的传记宣扬、某项事物的特征描述,这都在不经意间脱离了科学的本质。在整个讲解过程中,大部分篇幅应描述科学道理,而非科学的特点、优势等。
其次,要注重普及的特点。何谓普及,就是让大众都能接受、都能理解。因此,选手需要进行科学的“翻译”“编码”,用自己的能力嫁接与听众的桥梁。这个桥梁越顺畅、通俗,讲解越加分。
有了科学和普及两个要素,科普讲解可以称得上合格。那如何向优秀的科普讲解发起冲刺?
第一,注意辅助讲解的多媒体作品。很多选手和单位不惜重金来打造多媒体作品,但是绚丽的视频并不能带给参赛选手更多分数,更重要的仍然是内容和表达。
第二,把握科学讲解的节奏和代入感。单调的旋律无法吸引人,演讲的4分钟必然要有起伏、过渡。最常见的问题就是,选手输出海量信息,导致全过程过于平淡,虽然讲得很好,但难以引发共鸣。
第三,拥有讲解领域相对充分的知识储备。科普的意义在于了解科学基本原理,向大众完成科学“翻译”。因此,一定的“原文”储备是必要的,不需多,但不可无。
第四,让作品有灵魂,也就是有感情。对科学知识、科学经历,选手要有发自内心的感受,做到有表达的冲动、情感的冲击,并让听众感受到这种冲击,从而形成共鸣,能做到这一层,其实可遇不可求。但机会只留给有准备的人,只有一直保持对科学的追求,对身边的人有一份分享的热情,才能得到这种难能可贵的机会。
(作者系第十一届全国科普讲解大赛总决赛评委、云南澜沧县第一人民医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