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然天成”的宜兴紫砂

□ 蒋 寒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11-29 10:01

瓷承华夏

凡品茗者,无不知“壶以砂者为上”。出自中国“陶都”宜兴的紫砂壶,正是因其产地的得天独厚、品质的浑然天成,以及文化的古朴厚重,越来越受人们青睐。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宜兴紫砂壶形成的独特魅力。

紫砂壶因茶而兴

宜兴紫砂经过南宋、元代和明代前期的红陶、黑陶、灰陶等发展演变,于明代中期成为陶瓷制品中独具匠心的明珠,并让宜兴一炮打响,登上驰名中外的中国“陶都”宝座。

然而,宜兴紫砂的形成与成熟,却得益于茶文化的兴起。据茶史记载,“茶兴于唐而盛于宋”,当时茶具器型的发展受茶饮方式的制约。北宋末年,茶文化的焦点已从品的方式转变到茶具的形式上来了。到明代,明太祖朱元璋下令废止了“团饼”,饮茶方式随之由烧煮变为冲泡,有识之士很快认识到紫砂器的独特品质,宜兴紫砂迅速成为茶具之首。

因茶而兴的紫砂壶能够风行至今,还与中国的诗书画分不开。文人雅士为让茶具“雅玩”意向万千,于是赋予宜兴紫砂“容山容水容天下,揽人揽物揽风情”的神韵,使其身价倍增。据《台阳百咏注》载:“供春小壶一具,用之数十年,则值金一笏。”《茗壶图录》载:“明制一壶,值抵中人一家产。”到20世纪80年代,中国香港及东南亚等地更是掀起收藏热潮,使紫砂壶的价格不断飙升。

紫砂陶艺因地制宜

“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今宜兴市的古称)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的价值和魅力,还取决于它独有的紫砂泥料和特殊成型的传统工艺。

宜兴陶土品种繁多,广布于宜兴南部丘陵和山区,丁蜀镇、张渚镇等为主要产地,分为白泥、甲泥和嫩泥三大类。由于甲泥和嫩泥都含有2%-8%氧化铁,根据它们的含铁量,经过比率调配,以不同温度烧制可呈现黑、褐、赤、紫、黄、绿等多种深浅不一的颜色,从而使紫砂壶呈现各种瑰丽色泽。

宜兴紫砂的成型技法为拍打镶接技法,这是宜兴历代紫砂艺人根据紫砂泥料特殊结构和各式紫砂作品造型要求所累积创造的,这种独特的成型技法,也是世界各地其他陶瓷产品相关技法无法比拟的。

紫砂壶造型讲究,由盖、钮、口、身、足、嘴、把等组成,必须达到各部分良好的使用功能,相互协调统一,紫砂艺人归纳为“珠圆玉润、骨肉亭匀、比例协调、敦庞周正、转折圆润、隽永耐看”。总之,以实用为前提。

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紫砂壶的造型艺术和装饰工艺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在过去紫砂壶造型只有龙蛋壶、洋桶壶等自古流传下来的式样上,增加了几何形壶、自然形壶、筋纹器壶及小型壶、水平壶等四种类型,色泽包括红泥、紫砂、梨皮泥等10多种,纹饰运用了浅浮雕、印花、贴花、镌刻及金银丝镶嵌等。

紫砂传承后继有人

据《茶具鉴藏全书》介绍:“紫砂壶以其高度精巧的工艺性著称于世,几乎所有好的紫砂壶都是手工成型的,即使是为求其产量与规格化而采用的挡坯成型法,其手工修整的工序仍相当烦琐。”这也充分体现了宜兴紫砂艺人难能可贵的工匠精神。

“宜兴紫砂是活着的‘非遗’,不怕没人传承。”宜兴市陶瓷行业协会会长史俊棠先生表示,工业文明的进步和先进技术的应用在于服务传统手工艺产品,但一代代传承下来的以手工艺为核心的制作技艺不能丢掉。就紫砂的制作工艺来说,必须老老实实按照传统的手工艺生产来要求,即严格遵循宜兴紫砂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形成的一整套手工艺技艺,不能取捷径而舍弃手工制壶的精髓。

现代宜兴紫砂壶艺术以朱可心、顾景舟和蒋蓉为代表。著名老艺人还有裴石民、王寅春、吴云根、任淦庭等。顾景舟技艺全面,喜作素式茗壶;王寅春、吴云根则以筋纹器壶为主;朱可心、蒋蓉又善制雕塑装饰的壶;裴石民除专长制壶外,还以制作形色逼真花果小件闻名;任淦庭则以书画陶刻而著称。

除了创作,他们还培养了鲍志强等大量学徒,使紫砂传承后继有人。季益顺等新一代紫砂艺人不负众望,一件件传承创新的作品亮相中外陶艺展。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