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纪月纪日纪时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三十九)

  • 来源:科普时报
  • 作者:
  • 2024-12-06 10:00

□ 王渝生

余生趣潭

天干地支,简称为干支,源自中国远古时代对天象的观测。

干,原本写作幹,表示树干;支,原本写作枝,表示树枝。干为主,支为从。人们按天尊地卑称之为天干地支。干,有十个,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有十二个,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保留了这22个字的篆文字形,可供查阅。据司马迁《史记·天官书》记载,十干是指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yì)、昭阳,十二支是指困敦、赤奋若、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zānɡ)、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后来十干简化为甲、乙、丙等10个字,十二支简化为子、丑、寅等12个字。

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按顺序两两相配,排列组合成10×12=60个单位,被称为六十甲子:甲子、乙丑、丙寅、丁卯、戊辰、己巳、庚午、辛未、壬申、癸酉;甲戌、乙亥、丙子、丁丑、戊寅、己卯、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戊子、己丑、庚寅、辛卯、壬辰、癸巳;甲午、乙未、丙申、丁酉、戊戌、己亥、庚子、辛丑、壬寅、癸卯;甲辰、乙巳、丙午、丁未、戊申、己酉、庚戌、辛亥、壬子、癸丑;甲寅、乙卯、丙辰、丁巳、戊午、己未、庚申、辛酉、壬戌、癸亥。

六十甲子在中国古代主要用于表示时间。从纪日到纪年纪月纪时,组成了干支纪元法。天干地支的发明影响深远,如今用于历法、术数、计算、命名等方面。

六十甲子的发明者,据说是上古轩辕时期的大挠氏。使用干支纪日的最早证据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五月辛丑”即五月二十三日。

一个干支代表一个白天和一个夜晚,六十干支再循环使用。很多卜辞带有干支以记载占卜的日期。干支纪日法从商代后期一直连续使用到今天,历代的历谱都注明了干支。干支纪日法的连续使用,使我们能够更准确地确定古文献中记载的某些日期,以及其对应的儒略历或格里高利历(现行公历的前身)中的日期,以便中外历法日子的比较。

干支纪年法是由岁星(木星)纪年法发展而来。木星大约12年运行一周天,轨道和黄道非常接近。古人观察到这一点,将黄道附近的天空划分成12份,称之为“十二次”,然后根据木星在“十二次”中的位置来命名年,就是“岁星纪年法”。但事实上,岁星并不是12年统天一周,而是约11.86年,每年移动的范围会比一个星次稍微多一点,累积到约86年,就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因此,严格按照岁星在“十二次”中的位置命名年就会遇到问题。到汉武帝时代开始使用干支替换了“岁星纪年法”,不再考虑岁星在“十二次”中的位置,直接用六十干支循环纪年,之后一直延续下来。《三国志·吴书》:“岁在甲午,刘备当得益州。”即东汉章帝元和二年(公元85年)的事。

十二地支也用于表示一日之中的时辰。中国古代将一昼夜的时间划分为12个时辰,子夜称为子时,相当于现在24小时制的23时到凌晨1时,依次向后排列,这种方法最迟在汉初已经出现。

干支纪月是指用干支记录月序。部分书籍只用地支纪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称为“子月”(近似农历十一月),下一个月称为“丑月”(近似农历十二月),以此类推。故古历中的《夏历》以“寅月”为正月,又称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干支纪月以每月交节日作为分界点,并不是阴历中的初一为分界点。以立春为寅月开始。

六十甲子不仅在中国古代历法中占有重要地位,还在中医等领域有广泛应用。例如,中医的针灸取穴讲究子午流注,不同的日子和时辰取穴有不同的规律,这与天干地支的规律相符。

(作者系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技馆原馆长)

相关新闻

  • TEL:010-58884104
  • E-Mail:kepu@kepu.gov.cn
  • 如果您有任何意见或建议,请联系我们!
  • 版权所有:中国科普网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