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里,探险家通过卫星网络分享壮丽景色;大海上,渔民用卫星网络查看天气预报;深山中,孩子通过卫星网络接受远程教育……
数字时代,人们对网络的畅想,已然从传统的高速互联网转向了空地一体的卫星互联网。12月16日,国网(GW)星座首组互联网低轨卫星成功入轨。这是继千帆星座后,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迈出的坚实一步。
“卫星星座,通常是指一组在地球低轨道协同工作的卫星系统。”时空道宇卫星制造业务负责人刘勇说,卫星星座中的每颗卫星各自负责地球上特定部分区域的覆盖任务,当某颗卫星驶离其负责区域时,会有另一颗卫星及时接替,以确保服务的全覆盖和连续性。
卫星互联网就是以卫星星座作为“空中基站”,在太空构建的通信网络。“传统的地面通信网络在偏远地区、海洋、空中等区域存在信号盲点,卫星互联网能够突破地理限制,真正实现网络的全球覆盖。”信息通信专家陈志刚说。
如果把传统互联网比作是一条条纵横交错的“公路网”,虽四通八达但也会受地形限制。卫星互联网则更像是由空中翱翔的“飞鸟”编织出的一张巨大网络,这些“飞鸟”就是一个一个的低轨道卫星,完全不受地形限制,无论高山还是大洋深处都能轻松触达。
这是因为,低轨卫星多在距离地球1000公里左右的近地轨道运行,信号传输延迟更低,且整体传输效率和时延甚至要比地面的光纤还要好。而通过与现有5G和未来6G网络的融合,更是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和高质量的通信需求。
卫星互联网完全打破了传统互联网的地理限制,让信息传输更加自由、便捷。“应用普及后,无论你是在高山荒漠、深海远洋,还是在飞机、轮船上,只要抬头看看天空,必然能找到属于你的那只‘飞鸟’。”陈志刚说。
目前,全球范围内包括Space X的“星链”、我国的千帆星座、国网星座、吉利星座等,均采用了发射和运营成本更低的低轨卫星组网。其中,“星链”在轨运行卫星数量达到7000颗,可为100多个国家的约500万用户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我国的千帆星座、国网星座均已启动了组网建设,时空道宇规划建设的吉利星座,则已完成3个轨道面30颗卫星的部署,实现了24小时全球90%区域覆盖,可为用户提供中低速卫星通信服务。
“卫星星座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考虑星座规模大小、服务能力、技术的可靠性和实现的周期,同时也要考虑商业应用落地和市场需求。”刘勇认为,随着卫星星座建设的提速,这些问题正在得到解决,卫星互联网也将逐渐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